时间:2020-08-01 07:07:13
1、单选题 该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分析,完成问题。
1.1650~1780年该区域2.进入20世纪后,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发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E.气候持续干旱
F.大力发展畜牧业
G.种植业产值降低
H.实施了退耕还林
参考答案:1. B
2.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发展和读图分析能力。
1.图示1650年—1780年该地区的原始林地大面积缩小,而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故判断该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过程。
2.图示20世纪以后,该地区的耕地面积有所缩小,次生林和面积增长明显,反映了该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读下图,据此回答题。
1.图中a线(粗实线)可能是2.为促进b地区(阴影部分)农业发展,应该
A.重要铁路干线
B.400mm等降水量线
C.内外流域分界线
D.地势阶梯分界线
E.大力发展商品粮生产
F.大力种植牧草,发展山羊养殖
G.建立大型农场,种植水稻、茶叶
H.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参考答案:1. B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因此图中a线(粗实线)可能是400mm等降水量线。
2.图中b区域(阴影区域) 为黄土高原,在治理水土流失时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因此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4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2)根据图中经纬度及河流走向对区域进行准确定位。
本题难度:一般
3、多选题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场载畜量远高于西部。据此回答问题。1.导致内蒙古草原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因素主要有2.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A.年降水量
B.海拔高度
C.荒漠化程度
D.人口密度
E.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
F.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G.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H.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参考答案:1. AC
2. AD
本题解析:1.其东部的草场载畜量远高于西部的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距离海洋近,降水较西部地区多,所以牧草量较西部地区多,同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荒漠化严重,所以西部地区载畜量较东部地区少。所以本题选择AC选项。
2.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应该注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控制载畜量,提高草场生产能力。所以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而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不利于提高草地生产力,容易导致土地退化。所以本题选择AD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我国松嫩平原种植甜菜,而珠江三角洲种植甘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因素
B.气候因素
C.市场因素
D.政策因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松嫩平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为中温带,适宜种植甜菜;而珠三角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故适宜甘蔗种植。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农业生产的差异。
点评:本题难度低,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和我国的区域环境差异。
本题难度:困难
5、多选题 图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1.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2.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
A.热量更丰富
B.地形更平坦
C.土壤更肥沃
D.水源更充足
E.扩大播种面积
F.提高机械化水平
G.选用优良品种
H.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参考答案:1. BC
2. CD
本题解析:1.根据图示:甲地位于东北平原,丙地位于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纬度低,水热资源充足,但地势崎岖;而东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拥有肥沃的黑土,土壤肥沃,但纬度高,热量不足。所以本题选择BC选项。
2.乙地区为黄淮海平原地区,该地区农业发展主要的生态问题是风沙、旱涝、盐碱严重,所以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是选用优良的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扩大播种面积,不能提高单产量;提高机械化水平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是单产量提高的有效途径。所以本题选择CD选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