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1 06:54:14
1、单选题 读图,图中OP、OM分别为某地二至日正午树影,一年中正午树影指向P侧时间是指向M侧时间的1/3,回答下列问题。
1.则O地的纬度位置为2.该地树影最长时,日出日落的方向为
A.7°45′N
B.11°43′N
C.7°45′S
D.11°43′S
E.东北升、西北落
F.东北升、西南落
G.东南升、西南落
H.东南升、西北落
参考答案:1. D
2.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地球运动的意义,OP、OM分别为某地二至日正午树影,OP方向在北,影子短;OM方向在南,影子长即分别是OP为夏至日正午树影,OM为冬至日树影。根据题意,一年中正午树影指向P侧时间是指向M侧时间的1/3,指向M侧(南方)时间为9月,指向P侧(北方)时间为3月,综上,该地在南半球的11°43′S。故选B。
2.该地树影最长时,即北半球夏至日,此时南半球昼短夜长。根据南半球的太阳视运动,日出东北,正午正北,日落西北。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读下图,若θ角增大1°,则( )?
A.L1、L2两纬线的位置均南移
B.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范围增大
C.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延长
D.温带范围扩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读图可以判断,θ角是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5°,若其增大1°,则是黄赤交角 减小1°。L1线向北移,L2纬线的位置向南移,A错。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范围缩小,B错。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缩短,C错。温带范围扩大,D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天文学家把整个星空划分成88个星座,地球上能够观测到全部星座的地点是
[? ]
A、赤道上
B、回归线
C、南极地区
D、北极地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现象中,属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四季更替
B.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C.昼夜长短
D.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以及四季更替都是由于黄赤交角和地球的公转造成的。地球自转产生时差,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还需注意: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方向,直接影响了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需注意在赤道的物体无偏向。昼夜更替是由于自转产生的,只要有自转就会有昼夜更替。C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因为地球的公转,因为只有公转太阳的直射点才能在南北回归线上移动,当直射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是夏季,昼长夜短;当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是冬季,昼短夜长,所以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公转引起的。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海上有甲、乙两个小岛,一年中,有时甲岛上居民先看到日出,有时乙岛上居民先看到日出,有时同时看到日出。读图,完成小题。
小题1:影响不同地区日出时刻差异的因素不包括
A.经纬度位置
B.地形海拔
C.太阳直射点
D.海陆位置
小题2:关于甲、乙两岛正午太阳高度年较差(某地一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H)的比较,正确的是
A.△H乙>△H甲
B.△H甲>△H乙
C.△H甲=△H乙
D.无法判断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据图:甲、乙两岛既有经度差别又有纬度差别,因为两地“有时甲岛上居民先看到日出,有时乙岛上居民先看到日出,有时同时看到日出”,因同在北半球,故晨线呈西北—东南向,甲地先看到日出,则倾角接近最大时段即接近6月22日前后。如图所示:
而实际上,影响不同地区日出时刻差异的因素包括经纬度位置、地形海拔、太阳直射点,不包括海陆位置。
小题2:这道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极值问题,不同地区与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不同的。
热带地区:
Hmax=90,
Hmin=90—(当地纬度+23度26分),
△H=Hmax—Hmin=当地纬度+23度26分
温带地区:
Hmax=90—(当地纬度—23度26分),
Hmin=90—(当地纬度+23度26分),
△H=Hmax—Hmin=46度52分
寒带地区:
Hmax=90—(当地纬度—23度26分),
Hmin=0,
△H=Hmax—Hmin=Hmax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到极圈之间为46°52′(如果极夜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用负数表达则可以扩大到极点),从赤道到回归线由23°26′渐渐扩大到46°52′。所以得出本题答案B。
点评:本题难度太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影响日出时刻的影响因素,熟悉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