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1 06:36:13
1、单选题 双转移”(如图)是广东省创造性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图中箭头①);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图中箭头③),另一方面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图中箭头②)。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目前,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外转移,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地区
A.劳动力成本下降
B.高素质劳动力数量不足
C.对外交通条件改善
D.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
小题2: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向外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主要是
A.转入地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全
B.转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较弱
C.转入地的环境污染严重
D.转出地的产业协作能力较弱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强调的是目前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外转移,主要是因为珠三角地区要进行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因此选D。
小题2: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阻力有转入地产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全、转入地产业集聚效应较弱、转入地的产业协作能力较强等因素,故选A。
点评:本题组通过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为背景,考查了产业转移的条件及影响,注意珠三角两次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及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南疆铁路已全线开通,此线东起?,西至南疆重镇?,全长1446.371千米,该线26个车站全部实现太阳能供热。
(2)某车站(80”E,40?N)安装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太阳光能,提高利用效率,需要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那么图12—20中日照图与热水器安置方式搭配最合理的是?。
(3)分析南疆铁路的区位优势。
参考答案:(1)吐鲁番?喀什?
(2)A、C
(3)通过自然风光独特的沙漠和绿洲,地势较平坦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西部资源的开发;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促进民族团结。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综合分析。
(1)直接利用图示分析。
(2)注意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时,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余,计算即可。
(3)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地形、水源和社会经济条件:资源开发、人口和城市、民族和政治等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5分)图甲示意我国某区域的水系分布。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图甲中的M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近30年来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图乙示意M地的等高线分布,表格示意M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描述M地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8分)
小题2:根据图表材料分析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原因和对R河水文特征的影响。(6分)
小题3:N湖泊周围的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试评价其成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条件。(6分)
小题4:为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请你就M地农业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地形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2分);地势东、南、西三面较高?北面较低(2分,答中间为盆地亦可得分)。?
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2分);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2分)。
小题2:原因: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减轻(3分)。水文特征: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减少(3分)。
小题3:优势:粮食生产自然条件优越—①热量条件优越,降水丰富;②水源充足,灌溉便利;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3分)。劳动力充足(1分)。水陆交通便利(1分)。不足:人口稠密,余粮相对不多(1分)。
小题4:①改良土壤;②加大农业科技投入;③发展立体农业;④发展生态农业;⑤发展观光旅游农业;⑥发展家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每点1分,答出5点即可得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 km2,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据此回答问题。1.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2.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是
A.防止土地荒漠化
B.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C.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D.减少拉萨市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
E.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
F.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上游乐场
G.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H.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湿地。
1.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判断B项,湿地能增加大气湿度,但对温度的影响是调节温差,增加温度不正确。故选C项。
2.湿地的发展应主要保护湿地环境与开发经济效益相结合,故选C项。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广东省地下水资源丰富。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指出图中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特点,(6分)并分析其对地下水量的影响。(6分)
(2)某公司拟在图乙地利用地下水设立饮用水生产厂。与甲地相比,请指出在乙地设厂的优势。(6分)
(3)分析乙地大量发展种植业可能对地下水资源的负面影响,(8分)并就不同负面影响分别提出一条防治措施。(4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地表组成物质以松散风化物为主,厚度大;地形起伏和缓。
影响: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厚度大,地形和缓,有利于延长地表水下渗的时间;最终有利于地下水水量的补给增加。
(2)土地价格较低;有利于水源地的保护;(或远离城市密集区,环境污染小)劳动力成本低。
(3)负面影响:消弱了土层的涵养水源的能力,对地下水水源补给能力降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或增加森严覆盖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或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
本题解析:
(1)该问考查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地表水经过下渗形成地下水。根据图示判断该地地表组成物质以松散风化物为主,厚度大;地形起伏和缓。对地下水的影响是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厚度大,地形和缓,有利于延长地表水下渗的时间;最终有利于地下水水量的补给增加。
(2)该问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可以从土地价格,水源,劳动力成本方面考虑。甲地位于广州附近的珠三角大气,乙地位于广东的东部山区,因而,与甲地相比,乙地区土地价格较低;有利于水源地的保护;劳动力成本低。
(3)该问考查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变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容易导致地下水污染。采取的措施应从产生问题的原因入手,针对水土流失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农药化肥的使用应提倡生态农业等。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地下水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和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