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题《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20-03-17 05:36:4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四川盆地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久,2010年,重庆正式成立了国家级新区一一两江新区,两江新区主要由嘉陵江、长江环抱的大片区域组成,将在区域内形成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布局.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共30分)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巴山”即大巴山地,在此代指大巴山地南麓的四川盆地部分地区。请列举这句诗中蕴含的气候现象,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2分)
(2)区域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区域的优势和劣势,试分析两江新区的产业规划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10分)
(3)四川盆地有色金属、铁、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将结合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8分)


参考答案:
(1)四川盆地多夜雨(2分)
原因(共8分):四川盆地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水汽丰富;地形较为封闭,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雾,白天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强,升温慢,对流运动弱,降水较少;夜晚保温作用强,温度高,对流运动相对较强;同时夜晚山风盛行,冷空气下沉加剧,暖空气抬升,降水多。
秋季降水量大,原因:秋季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锋面回移,降水较多(2分)。
(2)重庆位于两江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2分);工业基础好,适宜发展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工业(2分);重庆背靠大西南,腹地广阔,辐射能力强(2分),从带动西部发展的角度,不宜发展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宜发展先进制造业(2分);重庆以丘陵地形为主,降水丰富,生态环境脆弱,不宜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2分)。
(3)四川盆地多山地丘陵地形,降水丰富,地质基础较差(2分);过度开发矿产资源会破坏地表结构,引发地质灾害(2分);加剧水土流失;破坏植被;加剧水源污染、土壤污染(2分)。该区位于大河上游,过度开发矿产资源会危害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2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中说到,巴山代指四川盆地部分地区,涨,说明降雨多,池塘水都满了,又点明是夜雨,所以得出四川盆地多夜雨这一气候现象。
原因: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水汽丰富;盆地四周多为高原山地,地形较为封闭,水汽不易扩散;水汽多,云雾多,白天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强,升温慢,对流运动弱,降水较少;夜晚保温作用强,温度高,对流运动相对较强;山区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夜晚山风盛行,冷空气下沉加剧,暖空气抬升,所以夜晚降水多。
秋池,说明秋季夜晚降雨更多一些,可知秋季降水量大这一气候现象。
原因:秋季这里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同时影响我国降水的锋面雨带从北方回移到这里,导致降水较多。
(2)从图中可以看到,重庆位于两江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交通便利;材料中提到,这里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久,可知该地工业发展早,工业基础好,有发展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工业的有利条件;重庆市属于直辖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背靠大西南,腹地广阔,辐射带动能力强;从带动西部发展的角度来说,发展先进制造业,更能起到带动作用,加快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重庆以丘陵地形为主,降水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3)从图中可以看到,四川盆地位于山区,多山地丘陵地形,地质基础较差;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共同影响,降水丰富,过度开发矿产资源会破坏地表结构,引发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开发,必然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采矿,冶炼会加剧水源污染、土壤污染。该区位于大河上游,过度开发矿产资源会危害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图”,图中人均粮食产量围绕着趋势线在一个通道内波动,从中间的趋势线到通道边沿的宽度,即为平均的波幅,平均波幅与趋势值之比,表示粮食产量的稳定性高低。波幅越大,粮食产量越不稳定。

材料二: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
?

材料三: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材料一图中显示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性较差的两个显著阶段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和1996-2003年,其中后一个阶段稳定性较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双项选择)。
A.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农业科技投入加大
C.生态退耕,耕地面积减少?
D.农业结构调整
(2)依据材料二分析说明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及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南是中部地区的一个产粮大省,试评价该省粮食生产的气候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可持续发展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956~1960;CD?
(2)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粮食需求量都上升;人口增加,粮食总消费量上升;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食物结构改善,人均粮食需求量上升
(3)有利:夏季高温,光热充足,?雨热同期?不利: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较大,旱涝等气候灾害频繁;春季低温冷害(寒潮);
(4)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主要石化基地和企业的分布。完成1~2题。


1、图中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的石化基地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④地接受境外石化产业转移将首先促进区域内的

[? ]


A、石油开采
B、核电站建设
C、海岛旅游开发
D、港口建设


参考答案:1、B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问题。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2.保持水土的生物措施是3.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表述,正确的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
E.平整土地
F.修水平梯田
G.深耕改土
H.植树种草
I.深居内陆,且位于阶梯交界处,水旱灾害频繁
G.水土流失严重,但地质地震灾害较少
植被稀疏,土壤矿物质十分贫乏
各种自然要素相互影响,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


参考答案:1. A
2. D
3.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现代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故选A项。
2.生物措施---恢复植被
3.由于黄土高原处在由沿海到内陆,由半湿润地区到半干旱地区,由森林到草原,由平原到高原的过渡地带,故自然要素不稳定。故选D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黄淮海平原地区适合发展(?)
A.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
B.以甜菜、棉花为主的旱作农业
C.以小麦为主的旱作农业
D.以瓜果、甘蔗为主的灌溉农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查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华北平原农业,需综合判断,南稻北麦答案:C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