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6 06:11:28
1、单选题 有机农业是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使用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一种农业类型。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是
a.农村劳动力丰富b.大型农业机械广泛使用c.耕地资源十分丰富d.气候类型多样
A.ab
B.cd
C.bc
D.ad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农村劳动力丰富可以减少农业机械的使用,从而减轻农业机械带来的环境污染。耕地资源是否丰富与有机农业没有关系。气候类型多样,既可以经营有机种植业,又能发展有机畜牧业,有利于有机农业的多样化。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图6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图中黑色部分)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 )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小题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农业生产。
小题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大体位于长城沿线,降水较少,生态较为脆弱,为森林草原的过渡地带,在该区过度开垦会导致荒漠化。为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舍饲养殖。
小题2:使其成为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并将其发展成为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草料供应基地。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大江、大河的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点开发区域。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
材料 “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
(1)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生长速度减慢,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监测和分析两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变化,最有效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有________。(8分)
(2)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3)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相比,简评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发展的条件。(8分)
(4)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是黄河三角洲经济区的目标和方向,试分析其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基本途径。(6分)
参考答案:
(1)流水堆积作用 加强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RS、GIS
(2)自然原因:地势低,地下水位高且含盐量高;降水量少,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
(3)优势条件: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石油、海盐资源丰富。
劣势条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处于劣势;水资源短缺。
(4)(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发展生态农业;(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第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
本题解析:
(1)三角洲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由于加强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减轻,因而黄河三角洲生长速度减缓,遥感适用于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可进行对比分析。
(2)土地盐碱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3)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相比,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在石油资源、土地资源、海盐资源方面优势明显,但在科技、人才、工业基础等方面明显不足。第(4)题,从三大产业的发展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西三角经济圈”是指重庆联合成都和西安,建立以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为核心的西部地区大经济实体。该区域大致包括重庆市、成都市和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总面积20-30万平方公里,包含约50座城市。目前经济圈经济总量近1.2万亿,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20%。
材料二:道路不便曾是阻碍西三角发展的主要因素,下图是西部已建或正在规划交通图
(1)简述“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8分)
(2)材料二所示交通线呈东多西少分布,请从西部分析影响此布局的主要自然原因(8分)
(3)试论述我国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意义(10分)
参考答案:1?矿产,水能、旅游资源丰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农业基础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政策优惠;以大城市为依托(8分,答四点既可)
2?地势崎岖(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差,多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气候复杂化多样,寒冷、缺氧;跨越众多大江、大河;冻土广布;生态环境脆弱。(8分,答四点既可)
3?意义(10分,酌情处理)
1“西三角”经济圈的打造,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思路和新动力。(为西部开发打造引擎和龙头)
2“大西三角经济圈”科技实力雄厚,拥有强大优势。(有利于产业机构的优化与升级)
3“大西三角经济圈”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利于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的集聚并形成产业集聚带)
4“大西三角经济圈”地处我国西部地区,有利于维护我国国防安全,
5 有利于城市化进程,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资源综合分析能力。(1)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可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源、矿产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和工农业基础)等方面分析。(2)影响交通线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和河流等因素分析,注意结合我国西部的西北干旱地区和西南高原、山区分析。(3)打造“西三角”的地理意义可借鉴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主要从促进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利于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缩小东西差异,实现全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1.有关珠三角向粤北地区转移产业所具有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2.“腾笼换鸟”对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劳动力需求量大
B.生产规模大
C.技术含量高
D.环境污染较轻
E.①②
F.③④
G.①③
H.②④
参考答案:1. A
2. 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产业转移。
1.通过珠三角某市与粤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招商门槛和环保门槛高会将生产规模小和环境污染重的产业转移到粤北地区土地价格和平均工资高会将占有土地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转移到粤北地区。
2.“腾笼换鸟”有利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面积 减少也会将污染重的企业引入粤东、粤西和粤北加重环境污染。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