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6 05:46:42
1、综合题 我国西部的“楼兰国”在西汉时期曾经森林茂密,草原广袤,生态优越,人丁兴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等)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现今,该地区已成为一片荒漠。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我们应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环境效益,人类应该保护森林,禁止乱砍滥伐。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具有整体性。人类的任何生产活动都要放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普遍联系中,放在立体交叉的生态网络中,放在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加以考察。人类的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以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为前提,否则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违背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
本题解析:古楼兰王国的消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自然原因是次要原因,人为原因才是最主要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某一环境变化结果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综合分析;二是在产生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中,往往一种原因是主要的,成为主导因素,我们要学会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题。
1.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E.蒸发量增加
F.降水量增多
G.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H.地下径流增多
参考答案:1. A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而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由于植被砍伐而导致蒸腾作用减弱,A错误;则降水量减少,B错误;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结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并结合植被的生态功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注意结合材料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1—3题。

[? ]
[? ]
[? ]
参考答案:1、B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人文现象对自然环境具有明显指示性的是
①梯田? ②寺庙? ③吊脚楼? ④城市雕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梯田可以反映丘陵地形;吊脚楼可以反映湿热的气候。寺庙和城市雕像,是文化现象,不能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有关研究报告称,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灰尘落在落基山脉高峰上,可导致峰顶被积雪覆盖的时间减少一个月或更久,由此可能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普遍认为,自19世纪中叶以来,很多土地受放牧、农业和矿业开发的影响,土壤沙化程度不断加剧,致使更多灰尘飘至山峰上。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材料中未显示的环境问题的是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全球气候变暖
小题2:材料中体现出的地理环境的特性是
A.差异性
B.整体性
C.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垂直地域分异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材料叙述:“很多土地受放牧、农业和矿业开发的影响,土壤沙化程度不断加剧”反映土地荒漠化现象,进而引起沙尘暴和全球气候变暖,没有提及水土流失问题。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2: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