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6 05:31:33
1、单选题 《2012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1.27%。结合下表回答以下问题。
表:我国某省(市、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1.近30年来,我国快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2.表格数据所代表的省(市、区)最可能是
A.农业播种面积的减少
B.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
C.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D.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吸引
E.天津市
F.四川省
G.江苏省
H.湖北省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促进城市化的原因有多种,如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推动城市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化等,其中最常见的为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故C正确。
2.从表中数据看到,在1980年之前,城镇人口比重还是比较低的,小于30%,说明此时经济水平较低;从1990年开始,才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到2006年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超过乡村人口比重,说明该地的经济发展比我国平均水平要快;到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接近70%,说明现在该地经济水平较高。总体来看,该地经济发展较晚,现在经济水平较高,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图表示某区域城市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完成下面各题。
1.由甲到丙,导致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2.下图中阴影表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下列说法正确叙述是
A.自然条件
B.市场因素
C.农业技术
D.交通运输
E.甲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商品率高
F.乙地区牧场广阔,以牧羊为主
G.丙地区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H.丁地区土地广阔,灌溉水源充足
参考答案:1. B
2. C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由甲到丙,导致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市场因素。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根据图示:甲为水稻种植业,商品率低;乙为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牧牛为主;丙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规模大;丁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灌溉水源缺乏。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2004年,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户籍总人数为24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8万人,按户籍人数计算,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约为
A.27.7%
B.57.6%
C.67.5 %
D.72.3%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城市化水平。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应过快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素质还不高
B.科技水平不高
C.城市建设经验不足
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城市化进程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A—E反映的现象是2.产生字母E—F现象的原因不是
A.城市化
B.滞后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拉大
E.城市环境污染
F.城市交通拥挤
G.城市房租昂贵
H.城乡差别拉大
参考答案:1. A
2. D
本题解析:1.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化现象。第23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是城市化过程的标志。
2.第24题,E—F现象表示逆城市化过程,形成原因有:一是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城市地价高,环境污染严重,而郊区环境优美。二是由于乡村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