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6 05:26:08
1、单选题 1951—1991年台湾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读下表回答小题。
中国台湾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动表(1951-1990年)?单位:%
1.影响表中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对台湾1951年至1991年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变化的分析,可借助于
A.交通条件改善
B.市场需求变化
C.劳动力素质提高
D.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E.电子地图
F.地理信息系统
G.全球定位系统
H.遥感
参考答案:1. B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结合1951—1991年台湾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动表可以看出水稻、甘薯等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而水果、蔬菜等经济收益高的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由此可以推理出市场是决定一地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的决定因素。故选B。
2.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台湾1951年与1991年农作物种植面积是不一样的,因此在遥感影像上反映的信息也是不同的,因此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变化,可借助于遥感技术。
考点: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是如何发展变化的,理解“3S”技术的应用范围、应用领域。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Ⅰ、Ⅱ阶段,单位面积耕地收益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正确的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耕地收益越大 ②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耕地利润越大
③耕地收益越大,利润越高 ④经济作物的收益超过粮食作物
A. ①② B. ②③ ? C. ③④ D. ①④
(2)单位面积耕地产量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原因有
①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增大?②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③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④对不利自然条件的改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 D. ②④
(3) 第Ⅱ阶段中期以后,耕地实际总产量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②自然灾害频繁 ③农业劳动力减少 ④单位面积耕地利润逐渐下降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参考答案:(1)D?(2)D?(3)C
本题解析:此题关键是看懂坐标图,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理解单位面积耕地收益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和耕地产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利润大小在图中如何体现及其变化规律,潜在产量与实际产量的区别。
(1)由图可以看出,单位面积经济作物的收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故①对。单位面积经济作物的收益增加速度在前期快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速度,后期增加速度慢于劳动力的增加速度,随着耕地收益的增加,耕地利润是先增后减,故②③两项错。图中明显看出经济作物的收益一直高于粮食作物,故④项对。
(2)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化与市场的需求和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无关,故①③两项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品种的改良,可以提高产量,故②项正确。对土地不利的自然条件(如灌溉、盐碱)的改善,可以改变植物的生产环境,提高产量,故④项正确。
(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商业、城市等非农业用地的数量增加,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即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使得耕地实际总产量不断下降,故①项正确。由第3题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面积耕地利润不断降低,也会使得耕地总产量不断降低,故④项对。图中没有反映出自然灾害的变化,故②项错误。农业劳动力的不断减少,主要是机械化引起的,对耕地实际总产量影响较小,故③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该图为世界甲、乙、丙三地基的农业资料比较图,读图回答12—13题。
小题1:与图示资料相符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乙——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B.甲——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C.丙——古巴企业化种植园农业
D.甲——我国城郊乳畜业
小题2:下列属于乙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条佳的是
A.地广人稀,土壤肥沃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常年高温少雨的气候
D.多汁牧草分布和市场广阔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甲地区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为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乙地畜牧业比重高,商品率高,为乳畜业;丙种植业比重高,劳动力投入多,商品率低,为水稻种植业。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2:乙地为乳畜业,所以需要有多汁的牧草和广阔的市场。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展示的是我国两种农事活动的场景。读图回答题。
小题1:①、②所示农事活动分别是(?)
A.①种小麦、②摘棉花
B.①插稻秧、②采茶叶
C.①种青稞、②摘大豆
D.①种玉米、②植桑养蚕
小题2:①、②农事活动所在地区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A.人口稀疏
B.平原地形
C.雨热同期
D.工业发达
小题3:①图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
A.生产规模大
B.产品商品率高
C.单位面积产量高
D.机械化水平高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可以看出,两种农业活动分别是插秧和采茶叶。
小题2:两者都处于季风气候区,共同的地理特征是雨热同期。
小题3: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是一小一高三低。其中“一高”便是单位面积产量高 。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由我国两种农事活动的场景为材料,考查了学生对我国农业的布局、气候、水稻种植业的特点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阅读某地区地形剖面图,回答4-6题。
4.M地附近有一条河流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该河流是?(?)
A.淮河?B.乌拉尔河?C.巴拿马运河?D.苏伊士运河
5.有关P山脉的地形地质特点正确的叙述?(?)
A.山地为南——北走向
B.地势起伏大,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C.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
D.自然带谱的基带是热带雨林带
6.N处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B.大牧场放牧业?C.混合农业?D.商品谷物农业
参考答案:4.B? 5.C? 6.A
本题解析:4.B根据MN经纬度确定地形剖面图是沿西北——东南方向绘制的,M位于里海附近,东部的河流乌拉尔河是亚欧两洲分界线。
5.C? P山脉是兴都库什山,东北——西南走向,地势起伏大,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当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带谱的基带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带。
6.A? N处位于印度的孟加拉湾沿岸,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稻米的历史悠久。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