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08 15:58:19
1、综合题 读图回答:(14分)
(1)A、B、C、D四处,A处的地质构造是 ,属于向斜的是 (4分)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 ,背斜的岩层新老关系是 (4分)
(3)下列选项中和B处地质构造相同的是(2分)
A.渭河平原 B.华山
C.长江三角洲 D.汾河谷地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处,原因是 。(4分)
参考答案:
(1)断层 (2分) C(2分)
(2)谷地 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4分)
(3)AD(2分)
(4)D处 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采石工程难度小,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 (岩层上拱,较为牢固),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4分)
本题解析:
(1)图中A处两侧岩层出现了错动和位移,地质构造为断层;B是断层下沉的一侧,地质构造为地堑;C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D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
(2)D处为背斜,从地貌上看是谷地。沉积岩在下的岩层老,上面的岩层新;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3)B处地质构造是地堑,断层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等。华山是断层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的山地。长江三角洲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4)地下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D处。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采石工程难度小,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 (岩层上拱,较为牢固),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考点:本题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应用。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会产生重大影响.读黄土高原图和狮身人面像图,完成下题.
【小题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成因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小题2】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黄土高原是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由于流水的侵蚀形成的。选C正确。
【小题2】埃及是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狮身人面像缺损是风力侵蚀和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选B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外力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地球表面形态的塑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
A.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
B.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和固结成岩作用
D.侵蚀作用和岩浆活动
【小题2】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冰岛火山爆发说明了 ( )
A.内力作用都进行得极其缓慢
B.内力作用都进行得非常快,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C.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的变迁不属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D.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说明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内力作用源于地球内部,风化、沉积、侵蚀、固结成岩等属于外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属于内力作用,变质作用是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属内力作用,故选B项。
【小题2】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冰岛火山爆发都属于内力作用,进行较快,但对地表形态影响是缓慢过程,因此A、B、C项错,应选D项。
考点:内力作用分类;内力作用发生速度及对地表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如果该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可能会对该地区的水循环造成什么影响。(4分)
(2)简述图中F区域河流形成的地质作用。(2分)
(3)简述A处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可能会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和水循环。(1)植被破坏直接影响植被的蒸腾作用、故影响降水、下渗和径流量的变化。(2)图示F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其地形为谷地,主要从背斜成谷的原理分析。(3)图示A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分别是
A.古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分别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第一次是发生在泥盆纪——三叠纪时期,地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运动,地层沉降,形成了丰富的煤层。最后一期全球性的造山运动发生在晚侏罗纪-晚白垩纪时期,地质史上称为喜马拉雅山期造山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有许多的生物毁灭——灭绝),形成了石油,奠定了目前地球地貌的基本轮毂。
点评:本题考查地质历史时间的发生时间,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