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08 15:17:17
1、单选题 某校地理研究小组对某峡谷地区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区内的土地资源分布进行分层处理。得出下表数据。据表分析回答各题:
| 年份 | 降雨量 | 地表覆盖 | |||
| 非林地 | 人工林地 | ||||
| 径流量(m3/s) | 土壤侵蚀量(t/km2·a) | 径流量(m3/s) | 土壤侵蚀量(t/km2·a) | ||
| 2006 | 475.4 | 4.5 | 160.5 | 1.0 | 0.2 |
| 2007 | 611.4 | 9.9 | 264.6 | 1.9 | 6.6 |
| 2008 | 815.9 | 10.1 | 272.6 | 2.4 | 0.5 |
| 2009 | 884.8 | 11.1 | 299.2 | 2.8 | 4.9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相同降雨量,非林地的土壤侵蚀量大于人工林地;降雨量增加1倍时,非林地土壤侵蚀量增加小于1倍,人工林地土壤侵蚀量增加1倍以上。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2:本题考查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绿色植物的作用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烟滞尘,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等。根据材料叙述说明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我国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下图为“某城市主要干道市区与郊区之间双向车速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图中①、②曲线所反映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曲线反映由郊外住宅区向市中心工作区的车速变化
B.①曲线反映8―10时汽车流量较小,道路畅通
C.②曲线反映以上班、上学活动为主的车速变化
D.14时进出城的车流量相等
小题2:交管部门对市区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流量进行实时监测,主要利用了
A.全球定位系统
B.数字地球
C.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技术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根据车速变化发生的时间判断,上午8时左右,是进城购物或上班时间,主要是由郊区向市区的车辆多,导致车速慢,下午18时左右,是下班或出城的时间,主要是从市区开往郊区的车多,所以①曲线反映由郊外住宅区向市中心工作区的车速变化,A对。①曲线反映8―10时汽车流量较大,道路拥堵,B错。②曲线反映以下班、放学活动为主的车速变化,C错。14时进出城的车速相等,不是车流量相等,D错。
小题2: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不能用来监测,A错。数字地球是用数字化的方法,将地球上的所有信息转化为数据,实现网络上的流通和共享,不能进行监测,B错。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信息的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可以用来监测,C对。遥感技术,主要是测量、记录,是遥远的感知目标物,可以收集信息,不能实时监测,D错。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某城市部分地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交通线、功能分区、地价”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若布局合理,则该城市盛行风向最不可能为?
A.东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小题2:若在该区域新建物流中心,最宜选择在?
A.甲
B.乙
C.丙
D.丁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根据图例判断,工业区分布在城市的西南部。城市布局合理,则工业区应该布局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所以图示城市的盛行风最不可能是西南风,这样才能避免工业区的污染气候污染到居民区,B对。A、C、D风向都是可能的,错。
小题2:物流中心应选择交通便利,地价较低,工业产品物流量最大,所以物流区距工业区应较近。结合图中三个图层判断,只有丁地有主干道经过,交通便利,离工业区近,地价便宜,最适宜作物流区。D对。甲地距工业区较远,工业产品运输成本高,A错。乙地地价高,适宜作商业区,B错。丙地是支路,没有主干道,交通不便,C错。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地理位置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指的是通过移动终端(手机)和移动网络的配合,确定移动用户的实际地理位置,从而提供用户与位置相关的服务信息。图3所示的LBS服务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该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题干的提示可知,图3所示的LBS服务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PS和GIS。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下图为亚洲部分地区某自然要素分布图,箭头表示洋流方向,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A、B、C三地气温年较差由大到小依次是?。A→B→C自然景观的过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分)
(2)乙海区洋流的方向和北半球?(气旋或反气旋)气流运动方向相似,其中洋流a的性质为?,甲岛附近世界著名的渔场为?渔场。(3分)
(3)D、E两地7月份气候差异很大,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甲岛冬季多雪,形成图示降雪量分布状况的原因是?
?。(3分)
(4)下列关于该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研究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2分)
A. RS技术帮助研究人员进行空间定位?
B. GPS技术实现大范围动态监测?
C. GIS技术分析冰川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
D. 地理信息技术是唯一的研究手段
参考答案:
(1)ABC(1分) 从赤道向两极(纬度地带性)(1分);
(2)反气旋(1分)?暖流(1分)?北海道渔场(1分);
(3)大气环流(1分) 岛屿西侧是冬季风(或西北风)的迎风坡,湿润气流受到地形抬升影响,降雪量大(东侧为背风坡,降雪量小)(1分);
(4)C(2分)。
本题解析:
(1)结合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A、B、C纬度越来越低,越来越接近海洋,所以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小,A→B→C自然景观的变化,是因为所处纬度不一样,热量发生改变,体现了纬度地带性的规律。
(2)根据图中的位置,确定乙海区属于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洋流是顺时针方向,而北半球的反气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也是顺时针,洋流a是北太平洋暖流,北海道附近形成北海道渔场。
(3)D因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北移,吹湿润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E受副热带高压或东北信风控制,气候干燥少雨,所以D、E两地7月份气候差异很大; 冬季风(或西北风)经过海洋带来湿润气流,受到岛屿阻挡,在岛屿西侧形成迎风坡,湿润气流受到地形抬升影响,降雪量大。
(4)RS是遥感技术,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不进行定位,GPS是全球定位系统,不进行大范围态监测,测定冰川面积变化,地理信息技术不是唯一的研究手段,比如冰川观测站。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在地球上存在的东西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可以分析冰川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