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区域地理》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九)

时间:2020-01-08 14:52:4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读我国两个三角洲图,并回答2~4题:

小题1:关于两个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是珠江三角洲
B.乙图有京沪铁路经过
C.甲乙两地矿产资源丰富
D.甲图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小题2:利用各自优越的地理位置,两地第一产业都发展了
A.淡水养殖业
B.甘蔗种植业
C.甜菜种植业
D.造纸和化工
小题3:符合甲图中三角洲的土地条件特点的是
A.水稻土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参考答案: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比较分析。
小题1:根据图示的海陆位置和重要地理事物判断,甲为长三角,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乙为珠三角。
小题2:河口三角洲地区河网稠密,故都适宜发展淡水养殖;长三角位于亚热带,故适宜甘蔗种植,甜菜种植分布我国北方地区;造纸和化工不属于第一产业。
小题3:甲为长三角,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河网稠密,故耕地较分散,耕地类型为水田;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形成了耕作土壤—水稻土肥沃。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A是_______水利枢纽工程。
(2)图中数字代表的铁路名称是:①____线,②____线,③____线,④____线。
(3)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城市名称:C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_,F(②③两条铁路的交点)_________。
(4)⑤是____湖,G是____江,H是____江,I是_____江,B是_______水电站。
(5)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具有防洪功能,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三峡(1分)
(2)焦柳(1分)襄渝(1分)成渝(1分)川黔(1分)
(3)襄樊(1分)枝城(1分)成都(1分)重庆(1分)
(4)洞庭(1分)乌(1分)嘉陵(1分)汉(1分)葛洲坝(1分)
(5)调节洪峰,拦蓄洪水(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蓄水等多种功能)(1分)


本题解析:
(1)根据图示:A位于长江上游,葛洲坝工程的上游,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2)根据图示:①为焦柳线,②为襄渝线,③为成渝线,④为川黔线。
(3)根据图示:C为襄樊,D为枝城,E为成都,F为重庆。
(4)根据图示:⑤是洞庭湖,G是乌江,H是嘉陵江,I是汉江,B是葛洲坝水电站。
(5)三峡工程能够调节洪峰,拦蓄洪水,所以对长江中下游具有防洪功能。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我国地域辽阔,文化差异巨大。读“中国地域文化区示意”图,判断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A.豪放、粗犷——①
B.窑洞——②
C.麻辣——③
D.朝鲜腰鼓——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北方地区的歌舞特点大多是舞姿遒劲有力、歌声粗犷嘹亮。南方地区的歌舞特点大多是舞姿轻柔飘逸、歌声委婉动听。②为黄土高原,传统民居为窑洞;③为四川盆地,气候潮湿闷热,口味为麻辣;④为云南,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我国下列地区中,受冬季风影响时间最长、影响强度最大的是
A.内蒙古高原
B.华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黄土高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气候。冬季风源于西北蒙古—西伯利亚地区,故越是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强度大。但塔里木盆地受北部山脉的阻挡,减少了冬季风对其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因素中,属于修建西气东输管线走向所考虑的经济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交通运输条件
C.城市分布
D.农业基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注意“经济因素”,向沿线所经过的城市地区送气,是影响西气东输管线走向的主要经济影响。故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应结合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管道建设的概况,并结合“经济因素”的要求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