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12-27 01:02: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20分)阅读材料及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呼伦贝尔草原是亚洲最肥美的草原之一,其天然草质达80%以上。
(2)据中国社科院2006年“蒙东水土资源考察”结果显示:呼伦贝尔沙地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加上其它沙化土地,总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
(3)如今,从游牧到网围栏放牧,开荒种地,定居等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斑点状荒漠化不断发展,呼伦湖水位不断下降,面积不断缩减、变咸。
(4)当地牧民世代相传的游牧生活,实际上是建立在对这个地区生态规律的深刻理解上的非常贴切的文化表达。

小题1:说出图中主要山脉名称,比较该山脉两侧的气候类型。(6分)
小题2:试分析呼伦湖水位下降的原因及危害。(5分)
小题3:近年来,当地牧民纷纷建起了棚圈和网围栏,打了不少机井,变游牧为驻牧,请简析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6分)
小题4:简述适当载畜量的游牧方式与当地生态的和谐关系。(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大兴安岭;东侧为温带季风气候,西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6分)。
小题2: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1分)。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取水,不合理采矿等(2分,任意三点即可)。危害:湖水变咸,鱼类减少(1分),沿岸土地出现沙化和盐碱化(1分)。
小题3:生态问题:荒漠化(2分)。原因:网围栏影响野生动物的自由迁徏,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1分);牧草被过度啃食和踩踏(1分);大打机井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表层土壤缺水,导致牧草枯矮,最终出现荒漠化(1分)。水井数量过多将使荒漠化有斑点状向片(面)状发展,使荒漠化呈扩大的趋势(1分)。
小题4:适当载畜量的游牧方式:可避免对草场的过度利用和踩踏(1分),也可避免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1分),有利于维护天然草场的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北地区的西部地区,故山脉为大兴安岭,为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故其东部的温带季风气候,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小题2:图示呼伦湖位于内蒙古高原,故其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河流水补给,其水源减少主要从自然原因(降水量和蒸发量);人为原因主要从荒漠化扩张,导致入湖径流量减少分析。湖泊水位下降,导致了盐度上升,影响鱼类生存;并影响沿岸地区的自然环境分析。
小题3:材料反映的围栏饲养可能出现不合理放牧;打了不少机井,可能导致围绕饮水井地区过度放牧形成斑点状荒漠化圈;大打机井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地表植被生长,且由于该地区位于半干旱地区,故植被的破坏可能导致荒漠化扩张。
小题4:适当载畜量的游牧方式可缓解上述的过度放牧和过度开采地下水等问题,而利于保持当地的生态环境。
点评:本题属于常规考点,并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调用课本关于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基础性强,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小题1:甲地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小题2:甲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
A.水源条件 
B.地形条件 
C.热量条件 
D.土壤条件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
小题1:根据图示的地理位置判断,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位于东北平原,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
小题2:甲位于我国东北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生态安全与人类未来生存安全密切相关。陕西省处于我国东南湿润区与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地带,生态比较脆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陕西省简图”和“陕西省1978年以来三次产业构成变化图”。

材料二?图3为“陕西省1978一2006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或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变化趋势”图。(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容纳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生态承载力是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差就是生态盈余或赤字,二者之商就是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压力指数通常用来表示生态安全程度。)

(1)据图1描述陕西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图中A点的年降水量可能为(?)(2分)
A.345mm
B.455mm
C.550mm
D.610mm
(2)读图2分析陕西省自1978年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3分)
(3)据材料二分析,与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相比,生态足迹的发展变化特点是?。陕西生态赤字的变化趋势是?,这说明?。(5分)?


参考答案:
(1)南多北少(从南向北逐渐减少)(1分)? D(1分)?
(2)第一产业比重总体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3分)?
(3)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变化速度比环境承载力快(1分)?生态赤字变大(1分)?陕西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和释放废弃物的速度已超过自然的再生能力和自净能力,生态安全程度持续降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3分)


本题解析:
(1)此题考查读图分析和描述阐释能力。从图19中可以看出陕西年降水量南多北少,且从南向北逐渐减少。图中A点外围闭合的等值线600mm的年等降水量在400mm与600mm两等降水量线之间,根据等值线的“大于大值,小于小值”原则,A处年等降水量线应大于600mm,故应为610m m。
(2)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描述和阐释能力,解决此类题要仔细读图,并注意分析,答题时要注意规范,表达清晰准确。图20反映陕西省自1978年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根据图例不难得出第一产业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但仍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先增后降。
(3)此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图21有三个坐标,横坐标表示1978-2006年时间段,左右两侧纵坐标生物生产面积与生态压力指数,反映陕西省1978一2006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或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变化趋势。结合材料二分析和图21,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有下降趋势,但总体变化较小,与之相比,生态足迹的发展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变化速度比环境承载力快。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差就是生态盈余或赤字,二者之商就是生态压力指数。从图21可知陕西生态赤字变大,这反映出陕西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和释放废弃物的速度已超过自然的再生能力和自净能力,生态安全程度持续降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境内年均温、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横轴表示南北或东西向,字母n表示经度或纬度. 符合该省(区)地理特征的是

A.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B.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C.城镇、村庄多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D.该省区境内均为内流区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该省区降水量最多达到200mm左右,应属于我国干旱地区,最有可能是我国西北;根据我国西北新疆的南北距离与南北水分条件的差异,图中反映该省的地理要素的变化与新疆相符,图中n应代表纬度,甲点所在的南疆地区年均温较高,但降水稀少,乙所在的北疆地区年均温较低,但降水较多,且甲乙之间年均温迅速下降,而降水增多,指示了南疆与北疆之间的天山山脉。新疆因受水分条件限制,城镇、村庄多呈点状或带状分布,所以C项正确;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属于外流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描述的是横断山脉地区的地形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我国沿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与“我国地形分布图”,回答有关问题。(9分)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2分)
(2)上图中的四川盆地在下图中的对应字母是?。(2分)
(3)上图中A、B两个地形区之间分界的山脉名称是?。(2分)
(4)写出乙图中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3分)
山脉:G?;高原:C?;盆地:A?


参考答案:
(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分)?
(2)D (2分)?
(3)天山 (2分)?
(4)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3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我国沿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可以判断中国地势为: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四川盆地位于秦岭以南,下图中E为秦岭,所以四川盆地对于D位置。
(3)A为塔里木盆地,B为准噶尔盆地,两者的分界线是天山山脉。
(4)根据中国主要山脉及地形区回答,G为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C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A为我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
点评:本试题难度不大,需对我国地形地势知识掌握到位。平时多看中国地形图,结合地图记忆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