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2 05:25:05
1、单选题 图3为整个夜半球俯视图, C点昼长8小时,据此回答题。
小题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A.23°26′N, 30°E
B.23°26′N, 150°W
C.23°26′S, 30°E
D.23°26′S, 150°W
小题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C点与D点关于赤道对称分布
B.A点与B点在同一经线上
C.B点位于D点正南方向
D.A点的经度为150°W,E点日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图示为夜半球的范围,则反映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C点的昼长为8小时,故判断北半球出现昼短夜长,则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故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南回归线上,C点的昼长为8小时,故计算其日出时间为8点,日落时间为16时,图示C点位于晨线上,即日出时间为8点,其经度为150°E,故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经度12点的经度为150°W。
小题2:根据上题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故图示的中心点应位于北回归线上,故CD两点位于地球大圆的直径两侧,应关于其圆心(即北回归线)对称,A错误;图示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故图示AB位于北极点的两侧,为两条经线上,B错误;图示BD为晨昏线,而此时晨昏线不与经线重合,故BD不在一条经线上,C错误。图示A点位于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相切,且该地区出现极夜,A点为切点,故其地方时为12时,故其经度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150°W。E点位于晨线上,故判断为日出,D正确。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解题需要掌握以下几点:①根据晨昏线的最高纬度即为与晨昏线相切的纬度;②结合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判断高纬地区的极昼极夜现象,③利用昼长计算日出日落时间;④掌握地方时计算的一般方法:所求时间=已知时间+时差,东加西减。⑤把局部晨昏线图完善成完整的晨昏线图示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图5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后完成18—19题:
小题1:当太阳直射点由d向e移动时,关于地球公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先变快后变慢
D.先变慢后变快
小题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
A.南极圈出现极昼
B.北极圈出现极昼
C.南半球中高纬度昼长夜短
D.北京、伦敦、莫斯科、圣保罗昼夜平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速度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d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e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所以地球公转速度为先变快,后变慢。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小题2:本题考查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当太阳直射c时,太阳直射赤道,为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无极昼极夜现象。北京、伦敦、莫斯科、圣保罗随纬度不同,但都昼夜等长。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生活在河北省的王教授的日记片段:“近来天气逐渐回暖,但常遇大风降温天气。今日风止天晴,但气温仍下降,田地里的塑料大棚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有的大棚塑料被风撕裂,有的大棚被吹塌了。在附近的麦田里,不少农民正在燃放一堆一堆的柴草,浓烟遮盖了田野。”
小题1:日记记录的时期,太阳直射点有可能(?)
A.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B.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C.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D.在北回归线上,并向南移动
小题2:农民燃放烟雾的目的与利用的原理分别是(?)
A.除霉、增强太阳辐射
B.杀菌、增强紫外线辐射
C.防御霜冻、增强大气逆辐射
D.增加CO2含量、增强光合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材料描述的天气特征判断为春季的冷锋影响,春季太阳直射点一定向北移动,故只有B项符合。
小题2:燃放烟幕主要是为了防御霜冻影响,烟幕能加强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效应,故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能抓住天气特征的变化判断天气系统影响和季节。本题还可结合影响这段时间的天气系统设计试题。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河岸中,冲刷严重的是(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面对河流流向,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则图示①③④河岸均为泥沙淤积一侧,只有②河岸,受流水冲刷严重。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的差异,注意面对河流流向并结合图示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该图,阴影表示黑夜,内圆表示极圈,中心表示极点,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其中日期相同的是 (?)?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光照图。A表示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判断为冬至日;B图表示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判断为夏至日;C图表示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日;D图表示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判断为夏至日,故选B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