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2 05:09:44
1、单选题 如果没有黄赤交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没有地方时
B.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
C.没有四季变化
D.太阳始终直射赤道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黄赤交角的影响。黄赤交角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并非在同一平面而产生的,故黄赤交角的存在而引起了地球公转的相关地理意义。但地方时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图示意某一经线上P、Q两点。P点位于北半球,Q点是昼半球的中心点,PQ两点纬度差为90?。回答问题。
小题1:2010年元月1日,P点的纬度最接近
A.65?N
B.70?N
C.75?N
D.90?N
小题2:下列节日,符合Q点所在地的是
A.清明节
B.国际劳动节
C.教师节
D.国庆节
小题3:若Q点纬度值最大且北京时间为14时,则下列四幅太阳光照图中与其相符的是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综合判断。
小题1:Q点是昼半球的中心点,即Q点为太阳直射点;2010年元月1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以北不远处,故P位于北极圈以北不远处,最接近70°N。
小题1:根据题中的信息可知,Q地不可能位于北半球,而在这四个节日中,只有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小题1:Q点是太阳直射点,其纬度值最大时位于南回归线上;且最大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4时,即Q点位于90°E经线上;此时北极圈内发生极夜现象,90°E经线是昼半球的中线。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A.南北两极
B.极圈内
C.赤道
D.回归线附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昼夜变化的幅度为0,南北极圈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为24小时。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北京时间2012年6月18日14时许,中国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在天宫内生活了10天。下图是该期间某地某天的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地的地理纬度是
A.78°N
B.64°34"N
C.70°N
D.66°34"N
小题2:航天员在天官内生活期间
A.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
B.福州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后减
C.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D.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小题3:宇航员在太空经历一昼夜的时间大约是90分钟,那么地球上一天的时间,宇航员经历的日出次数是
A.24
B.16
C.2
D.1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该期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以北,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图中该地某日最低太阳高度为2°(子夜),最大太阳高度为420(正午),说明出现极昼,可以排除B、D;该地最低(子夜)太阳高度为2°,也就是子夜时分该地距晨、昏线的分界点(晨昏线圈与某纬线的切点)最近的纬度差2°,若该地纬度为70°N,则此时晨昏线圈与某纬线的切点的纬度为70°-2°=68°N,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2°N,当日70°N正午太阳高度为90°-(70°-22°)=420。与图示情况相符。故选C。
小题2:航天员在天官内生活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向北回归线移动,后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太阳直射点先接近福州后远离福州,福州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后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向远日点移动,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先逐渐扩大到北极圈后逐渐缩小。故选C。
小题3:因为宇航员在太空经历一昼夜的时间大约是90分钟,也就是约1.5小时,地球上一天的时间24小时,所以地球上一天的时间内宇航员在太空经历24÷1.5=16个昼夜,也就是说日出次数为16次。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在南半球沿00经线向南发射的炮弹可能的位置是?(?)
A.00经线以东
B.00经线以西
C.00经线上
D.以上都不正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偏转规律。南半球向左偏,所以将偏向00经线以东。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