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2 04:54:05
1、单选题 读“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示意图,回答题。
1.与1950年相比,2004年长江中游湿地面积大大缩小,其主要原因有
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②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
③流域内降水逐年减少?④气候变暖,蒸发加剧2.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该地区环境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E.农业生态遭破坏,增加了旱涝发生频率
F.削弱了湿地对有害物质的吸收与分解功能
G.使蒸发量减少,导致土地荒漠化
H.压缩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原有物种减少
参考答案:1. A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借鉴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故判断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等湿地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
2.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吸附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环境功能,而湿地减少会导致蒸发减弱,但该地区处于湿润地区,不会导致土地荒漠化,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湿地的破坏与保护。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借鉴洞庭湖湿地的主要生态环境功能、洞庭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等内容,进而分析长江中游地区湿地面积缩小,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注意知识的迁移应用。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2010年5月17~19日,中央为了加快新疆发展,正式批准新疆的喀什市为我国第六个经济特区,并决定由深圳市对口支援喀什市。读“新疆地形图(局部)”,回答1、2题。
?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喀什所在地区地形的成因是
[? ]
A.地壳的隆起抬升
B.地壳的沉降凹陷
C.河流的泥沙冲积
D.外力的侵蚀夷平
2.喀什所在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
A.劳动力不足
B.土地资源不足
C.热量不足
D.水资源不足
参考答案:1.C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明显加快,主要表现有
①对口帮扶成效显著
②西部地区招商引资速度加快,东、西部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
③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中,科技、人才和信息的交流不断增多
④边境贸易十分活跃,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铁路是国家交通运输的命脉,承担着大量的运输任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动车组相继投入运行,高速铁路也在不断修建。据此回答1~3题。
1、下表是我国部分动车组的车次信息,据此判断旅客到达终点时看到太阳最接近正南方向的是

[? ]
[? ]
[? ]
参考答案:1、D
2、A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小题2:东北平原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小题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日出时间的早晚与季节有关系,冬季时北半球纬度越低昼越长夜越短,所以A选项错误;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才会有极昼极夜产生,中国最北端在53°N附近,不会有极昼极夜产生,B选项排除;C选项最容易出错,中国内、外流区分界线大体从大兴安岭出发,但不完全与大兴安岭重合,黑龙江的上源在大兴安岭的西侧,所以此选项考察细致,学生较易出错,故C项错误;D选项松花江的干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有结冰期,所以会有凌汛现象产生,故正确选项为D。
小题2:A为正确选项,主要判断依据为图中的高度表。伏旱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B选项错误;东北地区为商品谷物农业,经营方式为国营农场,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是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典型描述,C项错误;中国的商品棉基地主要是南疆地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故排除。正确选项为A。
小题3:此题比较简单,主要考察中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