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十)

时间:2019-12-22 04:02: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对2008年~2015年优化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进行了总体部署。据此回答1—2题。
1、确定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依据是
①自然条件好②生产规模小③产业化基础好④劳动力数量大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以下各地区与其优势农产品的对应正确的是
[? ]
A.成都平原——苹果、油菜、柑橘
B.南疆地区——棉花、水稻、大豆
C.渭河平原——小麦、玉米、柑橘
D.海南岛——天然橡胶、甘蔗、出口水产品


参考答案:1、A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2009年中国大蒜市场价格暴涨,许多农民打算在2010年扩大大蒜种植面积。由此可见,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因素是
A.气候
B.市场
C.地形
D.政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某农作物的主产省区在1980~2010年种植面积的变化(单位:千公顷)。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1980~2010年,该农作物主产区空间分布重心的变化特点是
A.由北向南
B.由东向西再向北
C.由南向北再向西北
D.由南向北再向东
小题2: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为
①热量条件?②市场距离?③国家政策?④劳动力价格?⑤产品质量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读表格,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到,在南方鄂种植面积减少时,北方的冀、鲁、新种植面积增加,后来北方东部的冀、鲁种植面积也大量减少,只的西北的新种植面积增加,说明主产区空间分布重心从南方迁到北方,再由北方的东部迁到西北部,A对。B、C、D错。
小题2:导致该作物种植重心变化的因素不会是热量条件,南方热量比北方充足,①错。也不会是市场距离,根据该作物分布的空间变化,可以判断是棉花种植。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是主要的消费市场,迁到西部市场距离变远了,②错。这种变化与国家的西部开发政策有关,③对。与东部经济水平提高 ,劳动力价格上涨有关,④对。西北地区棉区是优质长绒棉产区,产品质量好,⑤对。所以D对。A、B、C错。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表示中国、日本、韩国2000年蔬菜贸易关系,图中箭头①—⑥表示贸易方向,相应的贸易量见下表。据此回答题。

小题1:甲、乙、丙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韩国、日本、中国
B.日本、中国、韩国
C.日本、韩国、中国
D.中国、韩国、日本
小题2:甲国每年大量进口蔬菜的原因之一是
A.气候不适宜种植蔬菜
B.农业用地比例小,蔬菜种植成本高
C.山地众多,交通不便
D.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粗放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从经济贸易关系的数据进行空间定位,输入最多且输出最少的国家为甲;输入最少且输出最多的国家是丙;居中的为乙。此时,再根据中国、韩国、日本产业结构的梯度关系确定:甲为日本、乙为韩国、丙为中国。
小题2:结合上题结论,甲国为日本,日本大量进口蔬菜主要从其农业经济特征分析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掌握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差异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从蔬菜的进出口量的大小和日本的农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农作物熟制:指一定时间内,作物正常生长收获的次数。一年内,作物正常生长,只收获一次的,叫一年一熟制,依此类推。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农作物熟制分布图。

材料二: 重庆市涪陵区是闻名遐迩的“榨菜之乡”。而宜昌在19世纪末就成为中国第一个涪陵榨菜销售市场,至今仍是主要集散市场。
材料三: 8000~10000年前的青藏高原,曾经水草丰美,古人类在广阔的草原上过着狩猎生活,后来随着高原的不断隆起,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人类被迫迁出。一部分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并逐步同化,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一部分向南进入“藏彝大走廊”,不断地分化、演变形成了藏、彝、羌、怒、普米、独龙、珞巴、门巴、哈尼、纳西等数十个少数民族。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母系社会形态,纳西族仍然保留着迄今为止世界上形态最原始的“东巴文”象形文字系统……(《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7期)
材料四:“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样;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
材料五:如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A地区农作物一年三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宜昌形成榨菜集散市场的条件。(4分)
(3)读材料,试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及西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藏地不产茶的原因。结合藏民的主要农业活动和膳食结构特点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8分)
(4)从地理角度分析,藏彝走廊地区在人类迁徙过程中,为什么成了“少数民族的孵化器”。(4分)
(5)马帮运输很长时间以来成为茶马古道所经地区较为单一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其原因有那些?(8分)


参考答案:
(1)纬度较低,热量充足;2分。地处盆地内部,热量不易散失;2分。北部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冬季气温较高。(2分)
(2)距离产地较近;2分?水陆交通便利。(2分)
(3) 茶树适宜在温暖湿润的酸性土壤中,多云雾天气更佳;西藏地处高原,大部分地区气候高寒,降水少,空气干燥,不适合茶叶生长。(4分)?
藏民以种植青稞、饲养牲畜为主要农业活动;(2分)其膳食结构以糌粑、酥油、牛羊肉为主,缺乏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能够分解脂肪,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2分)
(4)①横断山区自然环境差异大,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生活的人们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和风俗。(2分)②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各群之间难以联系、沟通。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外来文化也难以进入,使该区域的文化很难被同化。(2分)
(5)茶马古道所经的西南区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南北纵列,阻断东西交通;四川盆地周围重重山岭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2分);云贵高原区喀斯特地貌广布(2分)。本区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多发,给交通线路的建设和维护带来很大困难(2分)。从水路运输条件看,西南地区距海遥远,流经该区的河流大多奔腾在高山峡谷之中,航运条件并不理想(2分)。


本题解析:
(1)影响农业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农作物耕作制度受气候中热量条件(积温)影响,依积温大小可以形成:一年一熟、二年三熟、一年二熟、一年三熟。A地区为四川盆地,农作物一年三熟说明该地积温大且冬季温度不能低,影响气温因素受纬度、下垫面、大气环流、洋流等影响,该地区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地处盆地内部,热量不易散失;北部高大山脉(大巴山、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冬季气温较高。
(2)集散市场需要离产地近、交通便利地区。
(3)影响农业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茶树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0℃以上时芽开始萌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喜光耐阴,适于在漫射光下生育;一般是土层厚达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碱度PH值4.5-6.5为宜;地形条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会有冻害。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纵横,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高原面主要从事畜牧业,这里的城镇,农耕区多分布于海拔较地底的河谷地带。
藏民以种植青稞、饲养牲畜为主要农业活动;其膳食结构以糌粑、酥油、牛羊肉为主,缺乏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能够分解脂肪、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等,茶叶在青藏地区可以长期收藏,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
(4)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少数民族的孵化器说明少数民族数量大,说明该地区形成多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一个区域有多个民族说明每个民族所处地域小,各民族之间交流很少。横断山区自然环境差异大,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生活的人们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和风俗。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各群之间难以联系、沟通。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外来文化也难以进入,使该区域的文化很难被同化。
(5)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水运、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茶马古道时没有空运、管道和铁路运输。影响交通运输线主要因素有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候)、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茶马古道所经地区由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南北纵列,阻断东西交通;四川盆地周围重重山岭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云贵高原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各地形区之间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本区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多发,给陆路交通线路的建设和维护带来很大困难。从水路运输条件看,西南地区距海遥远,流经该区的河流大多奔腾在高山峡谷之中,航运条件并不理想,同时河流流向与交通方向不一致。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