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2 03:58:11
1、单选题 读下图及相关材料回答题
法国气候温和湿润,平原占国土总面积的2/3,耕地面积达3350万公顷,土壤肥沃。法国地中海沿岸盛产葡萄。
德国北部为平原,多沼泽湿地,土壤贫瘠,低温潮湿日照少;中部为山地;南部为高原与山地。
小题1:下列工业区中,在以煤炭为原料的产业基础上实现转型的有(?)
①德国鲁尔区?②法国加来?③德国慕尼黑?④法国巴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小题2:法国煤炭资源趋于枯竭,目前发电量中比重最高的是?(?)
A.风能发电
B.潮汐发电?
C.水力发电
D.核能发电
小题3:在下列沿图中剖面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中,正确表示法国与德国地形分布的一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在以煤炭为原料的产业基础上实现转型的有德国鲁尔区和法国加来。正确答案选A。
小题2:法国煤炭资源趋于枯竭,目前发电量中比重最高的是核能发电。正确答案选D。
小题3:表示法国与德国地形分布的是②④。正确答案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法国和德国以煤炭为原料的产业基础上的地区、法国能源比重、法国与德国地形分布。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洞庭湖的变化图,回答29~30题。
小题1:洞庭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上游砍伐植被
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③围湖造田
④流域内降水量不断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小题2:这种变化可能导致
A.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B.库区蒸发量加大
C.洞庭湖湿地的功能完全丧失
D.水量减少,湖水盐度增加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由图可知,湖泊的面积减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上游砍伐植被,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造成面积减小。
小题2:湖泊面积减小可能导致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库区蒸发量减小;洞庭湖湿地的功能减小;水量和盐度与面积关系不大。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图7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其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7,回答问题。
小题1:图7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曲线是(?)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小题2:下列关于三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湿地保护。
小题1: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人类对湿地破坏后,气候大陆性会有所增强,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会增大;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会增大。
小题2:三江平原原来是北大荒,后来被开垦成为北大仓,就是建立在湿地被开垦的基础上的。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丙地周边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该环境问题日益加重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和丁所在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农业区,其农业生产共同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农业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所在省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尝试对南部地区部分群众整体移民,搬迁到北部有灌溉条件的平原地区,这种移民方式至今已取得显著效益。分析将部分群众从南部地区移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土地沙漠化;侵蚀农田,使农业减产;耕地和牧场退化或锐减,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埋没铁路,对交通造成威胁等。
(2)(灌溉)水源;风沙危害;灌溉不合理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过度用水引起下游河段用水紧张。
(3)南部为高原山区(六盘山区及黄土高原区),北部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北部灌溉条件优越;可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恢复南部自然生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曰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3分)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 大气 |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
| 水文 |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
| 土壤 | 根系固持土壤,股指落叶层吸收一定量地降水 |
| 生物 |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
参考答案: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本题解析:森林的这些生态效应在图表资料中都有体现,考生通过对图表资料阅读后,进行分析概括就可以得出结论。根据森林对“大气”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得出“增加碳储量”的结论,根据“降低风速、吸附飘尘”可得出“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结论,根据对“水文”的作用“蒸腾水汽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可得出止增加降水的结论,丰民据对“土壤”的作用“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水量”可得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结论,根据对“生物”的作用“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可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结论。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