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19 07:42:32
1、单选题 游客被困在如下图所示的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且该地多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C处陡崖最大高度可能为( )
A.390米
B.420米
C.220米
D.180米
【小题2】下图为一段等高线地形图,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泥石流路线,游客此时正好位于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 )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3】救护直升机停靠在山顶H处,被困游客位于A、B、C、D四点中某一位置,则救护人员能够直线观测到的点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陡崖最大高度是指该陡崖的相对高度最大值,C处陡崖有3条等高线交汇,据(n-1)*100≤H≤(n+1)*100,其中n代表与陡崖相交的等高线条数,100代表等高距。可知C处相对高度在200-400米间,而C处最高处小于500米,故其最大高度应为400-500间,选B正确。
【小题2】泥石流易发生在山地的山谷中,故图中等高线数值左下角这一条最大,即泥石流应由①流向④,则O点的游客既不能顺着泥石流向下跑,也不能逆流而上,最好的办法是逃离该山谷,向两侧地势较高处跑,向地势低处跑可能泥石流会沿山谷散开而伤害到人,即沿②方向逃生较好。选B正确。
【小题3】A点与山顶之间既经过了山脊、又有山顶,会阻挡视线;B与山顶之间是和缓的山谷,很容易看见;C处为陡崖下面,从山顶不能看见;D与山顶之间有较陡的地势为凸坡,也不易看见。选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一组同学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考察。考察途中他们看到如下景观:“正前方和左侧各有一座山峰,其中一座山峰目测距离约2km(只考虑图示范围内的地形)”,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上图是他们使用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推断他们的位置最可能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降水量多于乙地
B.乙处易产生泥石流
C.图中河流落差可能为450 m
D.典型植被可能为常绿硬叶林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图示区域明显标出的山峰有两座。站在①地只能看到一山峰座,且此山峰离①地距离远远超过2 km,A选项不对;站在③地看到正前方一座山峰时,左侧没有山峰,况且③地和图示区域中心位置的山峰之间还有一条封闭的等高线,若这条等高线海拔800米,说明其围成的区域是一个小山丘,会挡住视线,导致③地看不到山峰,排除C选项;同理,站在④地看山峰不能满足题干提到的“正前方和左侧各有一座山峰,其中一座山峰目测距离约2km”条件,排除D选项;站在②地看图示区域中心位置的山峰时,左侧有一座山峰,根据比例尺计算,中心位置的山峰离②地距离约2km,符合题干条件,B选项正确。
【小题2】我国东南沿海的降水主要由夏季风(东南风)从海洋带来,甲地位于夏季风背风坡,乙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甲地降水一定少于乙地,A选项错误;乙地位于山脊末端,坡度也不陡,这样的地形条件不易产生泥石流,B选项错误;图中河流发源地海拔600---700米,流经的最低处海拔100---200米,所以河流落差范围是大于400米、小于600米,C选项正确;东南沿海典型植被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选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图、中国区域地理。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2013年4月20日上午8:02,四川省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芦山及雅安震感明显,四川成都等地也有震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地震发生时2.下面关于芦山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到成都雅安
B.横波先传播到成都雅安
C.芦山的居民先感觉到地板水平晃,后感觉到上下颠
D.芦山的居民只感到上下颠
E.P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迅速降低
F.S波到达古登堡面后速度迅速降低
G.P波和S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均迅速增加
H.P波和S波在地幔内部的传播速度是均一的
参考答案:1. A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地震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A正确;纵波的波速快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先传播到雅安,纵波造成上下颠簸,横波造成左右晃动。
2.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用P表示,传播速度快,可以在三态中传播,横波用S表示,相比纵波波速要慢一点,只能通过固态介质;当它们来到莫霍界面时,都会突然加快,到达古登堡界面时,纵波变慢,横波消失。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知识。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图,完成第问题。
1.有关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2.关于甲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比例尺均为数字式
B.比例尺甲大于乙
C.甲为地图,乙为景观图
D.乙图中的动物形象属于注记
E.沿公路从火车站到农业实验区,其方向是先向正北后向正东
F.火车站位于科技园的西南方向
G.火车站与学校相距约375千米,与农业实验区相距约580千米
H.若比例尺放大l倍,则图幅面积将增大2倍
参考答案:1. B
2. 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图。
1.甲图比例尺为1:15000,甲图比例尺大于乙图;甲乙两图均为地图;甲图比例尺为线段式,乙图比例尺为数字式;注记指的是地图上的文字或数字。
2.沿公路从火车站到农业实验区,应先向北后向东南;火车站与学校和农业实验区相距应为几百米;依据指向标可判断方向;比例尺放大1倍,图幅面积将增大3倍。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下面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6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3分)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3分)
参考答案:
(1)纬度较低;河谷地区,多下沉气流,气流下沉增温;河谷热量不易散发;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四选三)(6分)
(2)多晴天;风力小;天气暖和、气温较高;(3分)
(3)钢铁等工业及汽车排放大量污染性气体;河谷地形相对闭塞,不易扩散;河谷易逆温,不易扩散;(3分)
本题解析:
(1)读图,攀枝花纬度较低,位于河谷地区,多下沉气流,气流下沉增温。河谷地形热量不易散发,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影响。所以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
(2)结合前面分析,攀枝花位于河谷地区,山地背风坡,多下沉气流,所以多晴朗天气,风力小,天气暖和、气温较高。
(3)攀枝花是钢铁工业城市,钢铁等工业及汽车排放大量污染性气体。该地是河谷地形,相对闭塞,污染气体不易扩散。河谷易出现逆温现象,污染气体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质量差,不适宜发展旅游业。
考点:区域气候特征及成因,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限制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