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19 06:48:39
1、单选题 (7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反映的是?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是以?为基础产生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 于?(A:①→②→③→④? 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
(1)从赤道向两级?热量?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或者纬度位置不同)
(2)A?地势(或者海拨)越高气温越低
本题解析:
(1)读图,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反映的是从赤道向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纬度位置不同,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多少不均,随着热量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 于A ,从①→②→③→④的景观变化。山地的垂直变化特点,地势或者海拨越高气温越低,与从赤道向两极变化一致。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自然地理环境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体,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据此,回答(1)——(2)题。
(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
? A、地形
? B、成土母质
? C、气候
? D、生物
(2)下列大陆的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域分异最明显的是
[? ]
? A、非洲大陆
? B、亚欧大陆
? C、北美大陆
? D、南美大陆
参考答案:(1)D
(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自然地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回答:
(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R/Lr为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小题1: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
B.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C→F→G→H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
D.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小题2:图中E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热带草原带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由图中可各,R值越大,热量收入越多,纬度越低;R/Lr值越大,表示越干燥,越接近内陆。A→B→C→D自然带的更替不仅可反映从低纬向高纬的变化,也可反映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它是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C→F→G→H反映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以水分条件的变化为基础。E自然带反映热量高,水分适中,为热带草原带。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图是我国北纬30°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中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造成我国100°E 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A.海拔
B.降水
C.冰川
D.土壤
小题2: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我国北纬30°穿过了地势的三级阶梯,100°E 以西地区是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是我国的高寒气候区,植被少,覆盖率低,所以叶面积指数较小,A对。降水、冰川、土壤分布也受海拔影响,不是是主要因素,B、C、D错。
小题2: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变化,是随着经度变化而不同,是从我国内地到沿海的变化,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对。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域分异规律,随着纬度而变化,A错。垂直地带性是山地随着海拔高度而改变,C错。非地带性是局部地区的变化,不符合地带性规律,D错。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珠穆朗玛峰的自然带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植被是:A? ? B? ? C? ? D? (只填序号)。
? ①高山针叶林? ②针阔混交林? ③常绿阔叶林? ④落叶阔叶林
(2)这种自然带的分布属于? 分布,其成因是:? 。
(3)山地南坡的雪线比北坡低的原因:? 。
参考答案:(1)①? ②? ④? ③ (2)山地垂直? 随着海拔升高,地带呈垂直分布 (3)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形成海洋性冰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