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19 06:28:01
1、单选题 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参考答案:(1)D (2)C
本题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①④。
(2)岩层受力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发生断裂,沿断裂层而发生错位、移动就形成了断层。从图中可以看出,⑤处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向下移动,因此C项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9”,回答题。
小题1: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 ——重熔再生
B.② ——冷却凝固
C.③ ——变质作用
D.④ ——外力作用
小题2:主要由图中②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是
A.长江三角洲
B.东非大裂谷
C.喜玛拉雅山
D.维苏威火山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之间的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判断,①表示形成岩浆岩的冷凝作用;②表示形成沉积岩的外力作用;③表示形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④表示形成岩浆的重熔再生作用。
小题2:结合上题分析,②表示外力作用,长江三角洲属于流水沉积而形成的地貌,符合;而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和火山喷发都是由于内力作用而形成的。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掌握地质循环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结合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形态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读我国某河流流域示意图(图11),回答16~17题。
16.关于Ⅰ、Ⅱ两区域河流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Ⅰ区域河流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作用
B.Ⅱ区域河流的外力作用仅表现为侵蚀作用
C.Ⅰ区域的河道在流水作用下向南弯曲
D.Ⅱ区域河流切割作用显著,使河谷呈槽形
17.有关该河流的假设成立的是
A.若该河流位于东北地区,则每年有一次明显的汛期
B.若该河流位于华北地区,Ⅱ区域的河段易发生凌汛
C.若该河流位于西北地区,则该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D.若该河流位于云贵地区,则某些河段可能下渗严重
参考答案:
16.D
17.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地貌的形成与断层有关的是
A.喜马拉雅山
B.安第斯山
C.富士山
D.泰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构造地貌。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都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褶
皱山脉;富士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泰山是由地垒形成的块状山。故选D
项。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各字母分别代表岩浆、沉积物及各类岩石(侵入岩、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请将各字母所表示的地理名称填写在下面相应空格上。
A_______,B_______,C______ ,D_______,E_______,F_______。
(2)写出图中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箭头的地理意义: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⑥_______。
(3)A的发源地是_______ ,在C的形成过程中,地面有时会出现_______和_______现象,在B和C的形成过程中,会引起_______。
参考答案:
(1)岩浆 侵入岩 喷出岩 沉积物 沉积岩?变质岩
(2)冷却凝固 地壳隆起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3)地幔 火山喷发 地震 地壳隆起
本题解析:方法一:首先明确岩浆、沉积物和各类岩石可以组成一个最大的单循环:岩浆→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沉积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而图中只有两个最大的单循环ABDEF和ACDEF,所以B、C是侵入岩和喷出岩。方法二:因为题目中物质循环加入了沉积物,各项中只有沉积物和沉积岩二者可以直接相互转化。图中各项可以直接相互转化的只有D、E。根据总的循环顺序只能是D为沉积物,E是沉积岩。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