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6:58:32
1、单选题 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小题2: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联系的是(?)
A.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B.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C.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D.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文中的意思可以译成“太阳直射点移到最南端(南回归线)时,地球的运行速度最快,而后速度逐渐减慢,到春分时速度均衡,然后减慢。等到太阳直射点到了最北点(北回归线),地球的运行速度最慢,然后速度逐渐加快,等到了秋分时,速度又是中等,然后又逐渐加快。”据此译文,可以判断僧一行发现的是地球公转速度变化。B对。A、C、D错。
小题2: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在南北半球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方向不同,与地球公转速度无关,A错。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是僧一行发现的现象,与地球公转速度无关,B错。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与南极地区地面组成、海拔高度有关,与地球公转速度关系不大,公转速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当北半球处于夏半年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夏季持续时间较长,夏半年长于冬半年。C对。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当东京(东九区)时间为6月10日21点时,西二区的区时
A.6月10日10点
B.6月11日6点
C.6月10日14点
D.6月11日2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西二区位于东九区的西侧,时区差11个时区,故西二区的区时较东九区晚11个小时,故西二区的区时为6月10日10时。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掌握区时计算的一般规律: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东加西减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东西时区不同时,时区差的计算。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为“不同纬度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玫瑰图”。 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A.①③④②
B.④②①③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①地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约为80°,可判断出①地纬度约为33°S;②地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最小时约为5°,可判断出②地纬度约为62°N;③地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等于90°,可判断出③地在北回归线上;④地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夏至日,且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可判断出④地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综上所述四地的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②①③④。选项C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观察我国某地(40°N)屋内朝南窗户的阳光照射情况以及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A、B、C、D代表二分二至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2)地球从C公转到D处的过程中,该地的昼长如何变化?
(3)地球公转到图中(填字母)?位置时,正午射进该地屋内的阳光面积达到一年中最大。当该地正午阳光射进窗子时,北京时间为13点,求出该地所在经度是?。
(4)从B公转到C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会怎样变化?
参考答案:
(1)50°
(2)变长
(3)C,105°E
(4)变快
本题解析:
(1)当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就是90°-40°=50°。
(2)由图示可以得出A位置为夏至日,B位置为秋分日,C位置为冬至日,D位置为春分日;所以地球从C公转到D处的过程中,即从冬至日到次年的春分日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所以对于北半球的地点,虽然昼长在不断的增加,依然还是昼短夜长。
(3)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射进该地屋内的阳光面积越小,反之越大;当夏至日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此时射进该地屋内的阳光面积最小,冬至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此时射进该地屋内的阳光面积最大。该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3时,所以该地的经度为105°E。
(4)从秋分日到冬至日地球公转向着近日点方向前进,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所以,该时段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加快。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为地球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回答题。
小题1:此时北京时间为:(?)
A.7时
B.17时
C.15时
D.21时
小题2:若①②两点经度相同,②③两点纬度相同,则此刻的太阳高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
小题3:此时:(?)
A.PM为昏线,PN为晨线
B.新一天的范围约占1/8
C.全球昼夜平分
D.新一天的范围约占7/8
小题4:此时图中O点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图是:(?)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A
本题解析:
小题1:从图中可读出,图示地区是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是23°26′N、45°E。
45°E(东3区)地方时为12:00,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北京时间(120°E,东8区)为12:00+5小时=17:00。
小题2:若①②两点经度相同,②③两点纬度相同,太阳直射23°26′N,可知此时①点太阳高度为90°,②的太阳高度为90°减去①②两地的纬度差。明显①>②。②③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但此刻③位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东侧,故③太阳高度角要小于②地。
小题3:从图中可读出,图示地区是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是23°26′N、45°E。MPN是晨昏线,PM是晨线,PN是昏线。P点所在的经线(135°W)地方时是0时,此时地球上新一天的范围是135°W向东到180°,新一天范围约占7/8。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故选D。
小题4:O点是北极点,该日太阳高度始终是23°26′。A项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全面考查太阳高度、时间换算和读图分析能力,对学生要求较高。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