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6:49:09
1、综合题 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4分)
(1)在图上①、②、③、④四点中?是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置,?是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置。(2分)
(2)在①、②、③、④四点中,忻州日出最早的是?;白昼最长的是?。(2分)
(3)在图上④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降低;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出现极夜的范围是?。(6分)
(4)夏至日这一天,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上,太阳直射在?位置上;该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2分)
(5)在①、②、③、④四点中,表示全球昼夜平分的有??。(2分)
参考答案:(1)④?①?(2)②?②?
(3) 南回归线(23°26′S)?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4) ②?南? (5)?①?③
本题解析:(1)直接根据图示四点的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位置判断,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即④点;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且逐渐向北移,即①位置。(2)日出最早即昼长最长,应为太阳直射点位于最北的北回归线上时,即②位置。(3)图示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即北半球冬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及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4)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即②位置,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5)①③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则全球昼夜平分。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进而能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分布状况、极昼极夜的分布范围等内容。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一般解题方法的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是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曲线①)与日出时间(曲线②)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1.12月22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下列四地中,与该地距离最近的是3.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86.5?的时段内,下列现象最有可能存在的是
A.43.5º
B.46.5º
C.66.5º
D.90º
E.开罗
F.圣地亚哥
G.莫斯科
H.悉尼
I.地中海沿岸正值多雨季节
G.我国长江流域树叶飘零
巴西高原热带草原大片枯萎
南极外围浮冰界范围最小
参考答案:1. B
2. A
3. 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结合图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达2次90°,时间为6月22日前后,则当地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结合图示6月22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6.5°,利用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当地的纬度为20°N,再根据公式计算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2.结合春秋分日,当地的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12时,而当地日出时间应为6时,计算当地经度为30°E,故当地的经纬度位置为30°E,20°N,故距离埃及开罗最近。
3.当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86.5°,即太阳直射点位于20°N以北地区,为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故C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非阴影部分表示昼半球,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比较甲、乙、S三地随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
(2)比较该日乙、丙两地日出时间早晚(地方时)。
(3)该日南京一竖直旗杆顶端的日影轨迹是________,这是______________的反映。
(4)把此刻的昼夜半球分布情况转绘到下图中。
参考答案:(1)角速度:甲=乙>S;(1分)线速度:甲>乙>S。(1分)
(2)日出时间:乙地8时,(2分)丙地6时,(2分)乙地比丙地晚2个小时。(2分)
(3)A(2分) 地球自转(2分)
(4)略。(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晨昏线的判读利用及学生的绘图能力。第(1)题,结合甲、乙、S三地的纬度位置和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判断。第(2)题,结合昼弧长短判断白天长短,白天越长,日出时间越早。第(3)题,旗杆日影的周日移动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北半球夏季日出东北,日影朝西南,日落西北,日影朝东南。第(4)题,画图时要注意几个关键点: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180°上的地方时为12时,赤道上昼夜平分等。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为某地理要素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现象符合该曲线变化特点的是
A.冷锋过境前后的气温变化
B.寒潮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
C.夏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D.一月份地球公转速度变化
小题2:若y轴表示某国人口数量,且符合人口自然增长的一般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③阶段人口数量一定已达环境人口容量
B.①阶段人们生育意愿较低
C.②阶段人口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D.③阶段社会负担明显减轻
小题3:若y轴表示某国城市人口比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阶段城市等级体系已形成
B.②阶段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C.③阶段大城市中心人口激增
D.②阶段工业化速度加快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图中曲线表示,某要素随着时间变化数值在升高。冷锋过境前后的气温变化是降低,A错。寒潮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是升高,B对。夏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C错。一月份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先加快,后变慢,D错。
小题2:人口自然增长的一般规律是由“高高低”模式,到“高低高”模式,最后是“低低低”模式。所以③阶段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人口合理容量,但没有超过环境人口容量,A错。?①阶段人们生育意愿较高,B错。②阶段人口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C对。③阶段社会负担明显加重,D错。
小题3:y轴表示某国城市人口比重,①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城市等级体系没有形成,A错。?②阶段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恶化,B错。③阶段大城市中心人口数量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错。②阶段工业化速度加快,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D对。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该图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随四季的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D地位于?(?)
A.南极点
B.南极圈上
C.南极圈内
D.南极圈外
小题2:当AB两条线相交时,两地?(?)
A.白昼等长
B.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正午日影同向
D.季节相同
小题3:AC两条线相交于P点,若AC两地纬度都增加5度,则P点位置会:?(?)
A.左移
B.右移
C.上移
D.下移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小题1:图示D地在6月22日先后出现正午太阳高度为0°,即极夜现象,判断该地位于南极圈以内。
小题2:图示曲线表示正午太阳高度,故两条曲线相交,表示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小题3:纬度增大,则正午太阳高度都相应减小5°,故交点位置相应下移5°。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