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5:37:14
1、单选题 下图中NOM、NPM、NQM分别表示经线圈、晨昏圈和纬线圈的一部分,三弧交于M、N两点,O、P、Q分别为这三条弧的中点。回答小题
小题1:在一年中,能与太阳光线平行的线圈是?(?)
A.NOM
B.NPM
C.NQM
D.NOM、NPM
小题2:若O与P的距离为一年中最大时,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的速度最慢
B.航行在北印度洋的船只顺风顺水向西航行
C.多国极地科考船在南极附近海域活动
D.中纬度昼夜差别一年中最大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经线圈、纬线圈和晨昏线相互平分,其交点M、N应位于赤道上;NQM的纬度是0°可能出现与阳光相平行的情况。而经线圈有时与阳光垂直,大部分时间斜交;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小题2:O与P的距离为一年中最大时,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此时中纬度昼夜差别一年中最大。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晨昏线与经线、纬线的关系,并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分析,对于局部晨昏线图的分析,一般建议学生可以补全完整的晨昏线图示,结合全球的晨昏线分布图,画图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有关时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度相同的地方,其地方时相同
B.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西边的时刻总比东边的时刻早
C.地球上某两地的时差大小,是由这两地的纬度差大小决定的
D.随着地球自转,各地间的时差大小不断变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时间系统即地方时,故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地球上形成四季的根本原因是( )
A.地球自转的结果
B.地球公转轨道不是正圆形
C.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34′角
D.太阳对地球的巨大引力造成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而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形成各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形成四季。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莫斯科当地时间2011年2月18日12时55分(北京时间2月18日17时55分),参加“火星-500”项目的中国志愿者王跃首次踏上模拟火星表面。
| ? | 轨道半径 (天文单位) | 公转 周期 | 自转 周期 | 相对质量 (地球=1) | 相对体积 (地球=1) | 表面平均 温度(℃) | 大气 成分 | 自转轴 倾斜度 |
| 地球 | 1.000 | 1年 | 23时56分 | 1.00 | 1.00 | 15 | N2、O2 | 23°26′ |
| 火星 | 1.524 | 1.9年 | 24时37分 | 0.1075 | 0.150 | -23 | CO2、N2 | 24°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资料分析运用能力。
小题1:表格资料反映火星的自转轴倾斜度较地球略大,故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较地球略大。
小题2:根据莫斯科当地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时间差,较北京时间晚5个小时,判断莫斯科位于东三区。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某日我国两地昼长示意图,完成问题。
1.若两地同时日出,则甲地位于乙的2.若乙地日出时刻是北京时间8:00,则该地可能位于3.图示季节,下列现象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E.青藏高原
F.塔里木盆地
G.四川盆地
H.华北平原
I.太阳直射点北移
G.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南极圈内极昼范围扩大
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参考答案:1. A
2. C
3.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意义的综合运用。根据我国两地的昼长均小于12小时,判断此时为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1.根据甲地昼长较乙地长,判断甲地位于乙地的南方(可画出东半年的晨线分布)。又由于越往北昼越短,即日出越晚。而此时甲乙两地同时日出,说明偏北地乙地位于东侧。则甲地位于乙地的西侧。
2.结合乙地昼长10小时,可计算乙地正午时刻(当地12时)为北京时间的13:00。则说明当地时间较北京时间晚1小时,经度偏西15°,为105°E。四地中105°E经线经过的只有四川盆地。
3.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冬季。A项,太阳直射点的方向不能确定。可能向北移。B项冬季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但公转速度如何变化不能确定,可能加快。C项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范围如何变化也不能确定,可能扩大。D项,北印度洋受南亚冬季东北风影响形成逆时针的季风洋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