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5:04:27
1、填空题 图是“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5分)
(1)此图反映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_特征。
(2)图中各字母,表示形成长江三峡的地质作用是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着不同植物的是______,表示植被对城市空气具有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表示人为原因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的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1)整体性?(2) C? A? B? D
本题解析:(1)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故判断为整体性的特征。(2)长江三峡的形成是受流水侵蚀而形成的特殊地貌,故判断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的植物不同反映了气候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反映了植被对气候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而导致了水土流失,故属于植被对土壤条件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能结合实例分析,注意各个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读图,回答19-20
小题1: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a.土壤水增多? b.蒸腾加强? c.库区蒸发量增大? d.植被覆盖率增大
A.acbd
B.bdac
C.adbc
D.adcb
小题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规律性
D.不均衡性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小题1:注意各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修建水库影响库区的蒸发量和土壤水分;
蒸发量增大则降水增多,故确定Ⅲ对应c;Ⅰ对应a;土壤水增多,则利于植被
生长,植被覆盖率增大;故Ⅱ对应d;最后植被覆盖率增大则植物蒸腾最用加强;
Ⅳ对应b,选D项。
小题2: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统一的整
体。故选D项。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8 分)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澳大利亚简图。
材料二:2011年澳大利亚出口商品构成
(1)凯恩斯、阿德莱德、悉尼三个城市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最好的是?,
一月份周边地区最容易发生森林火灾的是?,原因是该地属于 ?气候,此时天气 ?。(8 分)
(2)澳大利亚东部南北向铁路干线的分布特点是?,其支线向西延伸较短的原因是什么?(6 分)
(3)简述澳大利亚出口商品构成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6 分)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过度引用墨累-达令河中上游河水灌溉对下游自然环境
的影响。(8 分)
参考答案:
(1)凯恩斯(2 分)?阿德莱德(2 分)?地中海气 (2 分) 炎热干燥(高温少雨 )(2 分)
(2)海岸线分布。(2 分)
原因:铁路支线以西地区气候干旱(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 )(2 分),人口和城市稀少(2 分)。
(3)特点:以矿物和金属(及燃料)等产品出口为主。(2 分)
原因:①矿产资源丰富;②采矿业发 ;③本国矿产品消费量较少。( 对 1 点2分,共 4 分)
(4)
①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2 分)
②海水倒灌,海岸线后退(海岸线侵蚀加剧);(2 分)
③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2 分)
④泥沙淤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2 分)
本题解析:
(1)凯恩斯是热带雨林气候,人口密度小,故生态环境最好。阿德莱德属地中海气候,一月份为夏季,该地气候炎热干燥,易导致火灾发生。
(2)东部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南北向的铁路线主要沿海岸线分布。
因铁路支线以西地区气候干旱,人口和城市稀少则支线向西延伸较短。
(3)因本国矿产资源丰富;工业不发达,矿产品消费量较少。所以其出口商品主要以矿物和金属(及燃料)等产品为主。
(4)河流中上游过渡引水灌溉会导致向下游输送水量减少,使下游河流沿岸地区地下水位下降;
河口处沉积泥沙减少海岸线后退(海岸线侵蚀加剧);海水倒灌,出现咸潮;河流下游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下游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及图表,完成有关问题。(15分)
材料一?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A)、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B)

材料二?黄土高原降水分布(图C)和图C中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

(1)结合图B,分析说明图A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5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6分)
(3)甲所在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试分析该省与鲁尔区相比的有哪些区位优势和劣势,并给该省能源基地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4分)
参考答案:(1)降水量小于450mm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快速增强;(2分)年降水量大于450mm时,森林覆盖率会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弱;(2分)降水量大于600mm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1分)
(2)该县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且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1分),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水土流失加重。(2分)该县重工业比重高,如果在开发利用中不注重环境保护,(1分)就会导致水土流失加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2分)
(3)优势:铁矿资源丰富?劣势:水资源不足 交通运力不足?
合理建议: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增加附加值;(4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和治理为背景,考查考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1)直接根据图A土壤侵蚀随降水量的变化分段分析,并注意结合图B信息。(2)结合该县的降水量分布,该县位于陕西省北部,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而由经济结构表反映该县第一产业比重高,其中又以种植业为主,故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当地植被,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中以重工业为主,则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严重。(3)根据甲省区的地理位置判断为山西省,借鉴鲁尔区的区位发展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分析其区位优势和不利条件,以及老工业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淤泥质海滩上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读非洲和南美洲红树林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红树林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缺失的直接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海陆位置
D.洋流
小题2:下列不属于红树林生态效益的是
A.防风消浪,固岸护堤
B.海陆栖息生物的天堂
C.改良土壤,沧海桑田
D.净化海水,减少赤潮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题文可知: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对水温要求较高。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由于寒流经过,水温较低,红树林无法生长。因此只有D项符合。
小题2: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具有防风消浪,固岸护堤的作用;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具有海陆栖息生物的天堂;红树林可净化海水,吸收污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止赤潮发生;红树林在海滩上形成了一道樊篱,发达的支柱根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随着红树群落向外缘发展,陆地面积也逐渐扩大,但没有改良土壤的作用,因此C错。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