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4:40:47
1、综合题 左下图是X城市及附近地区示意图,X城市的经度是东经8°,纬度是北纬53°40′。右下图是四种气候类型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左图X城市附近盛行风向为?。该地区所在大洲西部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的特征为右图中的?图所示,分析该气候类型在本大洲分布最广的原因。(8分)
(2)左图所示地区居民酷爱乳产品和山羊肉,畜牧业和高产值的园艺业发达,且在农业中占主体,试分析形成这种农业结构的自然原因。(4分)
(3)左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适宜建港口的是? ,若要促进港口的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还需加强?建设。(4分)
参考答案:
(1)西南风(偏南风、偏西风);(2分)B;(2分)原因:该洲西部濒临大西洋,大部分地区终年受西风控制;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岸线曲折、受海洋影响大;地形以平原地形为主,有利于西风伸入。(4分)
(2)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多雨,夏季光照和热量不足,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但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平原为主的地形,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4分)
(3)乙;(2分)交通(仓储、供水供电)。(2分)
本题解析:
(1)此题需要根据题干材料进行区域定位,然后分析气候类型及其成因。材料中提到“X城市在8°E,53°40′N”,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故左图X城市附近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右侧四种气候类型,依据气候类型判读方法:①依据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判读半球;②依据最低温所处的温度范围确定温度带;③依据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布情况确定降水类型;④综合以上判读确定气候类型。故A:热带雨林气候;B: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C: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故B与之对应。最后一问注意问题中的“最广”二字,不仅要分析气候类型的主要成因,还要分析为什么“最广”。在气候成因中除常年西风控制外,还受到了大陆西岸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增强了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且扩大了影响范围。结合欧洲西部的地形,在西风控制范围,山脉主要走向为东西走向,欧洲西部地形主要为平原,对西风深入影响起到了促进作用。再加之欧洲海岸线曲折,海洋影响能够比较深入。
(2)首先结合题目判断此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乳畜业,然后再分析当地形成的自然原因。在分析自然因素时,主要考虑因素有:气候、地形,再结合水源、土壤、植被来分析。当地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为全年温和多雨,因降水较多,故阴天较多,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较少;因全年温和,故热量不足。但是这样的条件可以满足牧草生长,而且条件优越,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从地形来看,当地主要为平原,一般而言,首先适于发展种植业,但是气候条件不允许,发展畜牧业也非常有利。
(3)此题要分析港口的区位。港口区位条件:自然条件①海域中等深线密集,港阔水深;②位于港湾中,被风避浪;③陆上地形平坦,利于建港;社会经济条件④陆上交通便利;⑤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腹地广阔,市场广阔;⑥有较发达的城市作为依托。图中很容易看出,甲:等深线虽然较密集,但是没有位于港湾中,而且正处于西南风迎风地带,风浪较大,位置不好。乙:等深线密集,位于港湾中,港阔水深,陆上地形平坦,但缺少与主要城市的交通线,相对较好。丙:位于港湾中,但等深线非常稀疏,且处于沙滩地区,适宜发展旅游业,不宜建港。丁:与乙比较,虽位于港湾中,但等深线较稀疏,与主要城市也缺乏交通线,且较远。故港口位置最适宜建在乙处。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要促进乙处港口发展,需要建立于主要城市的交通线,扩大经济腹地,加强港口的城市依托。还有港口的陆域建设也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下图是1990年以来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示意图。
图例说明:1、2.林草地—耕地转换区3.旱地—水田转换区4、5.耕地—城镇转换区6.草地—耕地转换区7.开垦与撂荒交错区8.水域变动和城镇扩张区9.林地—耕地转换区10.草地—人工林交错转换区11.沿海城镇扩张区12.林草地—耕地转换区13.稳定少动区。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并填表:(4分)
| 地区 | 优势条件 | 限制性因素 |
| 甲 | ? | ? |
| 乙 |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 ? |
| 丙 | ? | 旱涝灾害频繁 |
参考答案:(1)
地区
优势条件
限制性因素
甲
人均耕地多
热量不足
乙
?
水源不足
丙
光热水充足
?
(2)从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转变为城郊农业(乳肉畜牧业、园艺业等);地块小、土壤黏重、河网多、人口稠密,城市化与工业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等
(3)变暖(南方变暖湿,北方变暖干) 林草地转变为耕地,旱地转变为水田;
耕地转变为城镇用地。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农业生产。
(1)结合三地的地理位置:甲位于东北平原、乙位于新疆、丙位于长江流域;故甲地农业发展的主要优势为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但由于所处纬度高,故热量不足;乙地位于新疆,为干旱地区,故水资源不足是最大的限制条件,但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糖分的积累;丙位于长江流域,纬度较低,故水热条件充足,作物可一年三熟或两熟;但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旱涝灾害多发。
(2)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市场需求量的扩大,使城郊农业规模扩大,如花卉、蔬菜、乳畜业等;而水稻种植业的面积缩小;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分析。
(3)全球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气温波动上升;东北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体现1、2、3;而华北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体现4.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以下叙述不是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优点的是(? )
A.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B.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C.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D.家庭农场,规模不大,管理方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混合农业是指畜牧业和种植业相结合。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是养羊和种小麦相结合。混合农业的优点有三点:①能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②能够合理有效的安排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③能够灵活的适应市场。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改变。分析下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2: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种植面积扩展最多的作物是____,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区位优势。
(3)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
(4)试分析引起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格局改变的区位条件。
参考答案:(l)水稻?小麦?小麦:从原有广泛分布到仅集中在北部地区;玉米:逐步向北部迁移;水稻:从原有与玉米混作到东部、南部大面积分布(由中部地区向东部、南部扩展)
(2)地广人稀;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分布,机械化水平高;土壤肥沃;水资源较丰富。
(3)热量。
(4)全球气候变暖,使一直制约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本题解析:第(l)题结合材料1图分析。第(2)题.A地为三江平原,农业区位优势主要是地广人稀,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第(3)题,水稻喜高温.而黑龙江省纬度较高,热量不足。第(4)题,由材料2中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图看出,黑龙江省的热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读图:“某农作物分布图”,回答问题。
小题1:该农作物是(?)
A.玉米
B.亚麻
C.水稻
D.油菜
小题2:下列有关图示种植业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械化水平低
B.单产高
C.水利工程量大
D.科技水平高
小题3:该农作物最大的产区是(?)
A.亚洲
B.南美洲
C.非洲
D.欧洲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所以是水稻。选择C项。
小题2:本题考查水稻种植业的特征。小农经营;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所以错误的选择D项。
小题3:水稻种植业主要在亚洲。选择A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