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4:28:12
1、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区某区域相关资料的数据统计图。
E:向东倾斜 W:向西倾斜 N:向北倾斜 S:向南倾斜 O:平坦不倾斜
1:海拔100~199米 2:海拔200~299米 3:海拔300~399米4:海拔400~499米
【小题1】图中所示区域若有河流经过,据图判断该河流的流向为 (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小题2】若岩层倾斜方向与坡向一致,易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据此判断图中最易发生滑坡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小题3】一般来说,信号收发站的海拔越高,则其覆盖的范围越大。若移动公司要在本区域建立信号收发站,则最为合适的地点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根据岩层的倾斜方向,结合坡向分析,该地地形为一南北方向延伸的山谷。根据海拔高度判断,该地南部高北部低,河流的流向应是自南向北流,故C正确。
【小题2】根据海拔分布图,甲处南部海拔较高,其它三面平坦,不易滑坡,故A错误;丁处岩层平坦不倾斜,海拔最高,与周围高差不很大,坡度不是很陡,故D错误;丙处只有西面地势低,坡度小,不易发生滑坡,故C错误;乙处到最高点的高差最大,坡度大,最易发生滑坡,故B正确。
【小题3】信号收发站的海 拔越高,则其覆盖的范围越大,若移动公司在本区建信号收发站,需选择海拔最高的,读图可知甲处海拔为200-299米,乙处海拔为200-299米,丙处海拔为200-299米,丁处海拔为400-499米,丁处海拔最高最适合,故D正确。
考点:读图分析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是沿阿拉山口—台北方向所作的数值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小写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一项是:( )
A.a一一月均温 b一年降水量 c一人口密度 d一海拔高度
B.a一一月均温 b一人口密度 c一海拔高度 d一年降水量
C.a一一月均温 b一年降水量 c一海拔高度 d一人口密度
D.a一人口密度 b一海拔高度 c一一月均温 d一年降水量
【小题2】关于甲乙两地降水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小于乙、乙位于山地迎风坡
B.甲乙两地年降水量分别约900、1200mm
C.甲乙两地年降水量分别约500、300mm
D.甲小于乙、乙离海比较近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阿拉山口—台北方向,纬度逐渐降低,一月均温呈上升趋势。根据0°C等温线大约在34°N经过,读图可以判断,a曲线是一月均温。阿拉山口到台北,中间经过青藏高原,所以海拔先升高,后降低,对应c曲线。西北地区人口密度低,沙漠区人口密度更低,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人口密度曲线波动最大,对应d。我国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对应曲线b。所以C对。
【小题2】从甲、乙两地分别向降水量曲线做垂线,从与曲线的交点向右侧纵轴做垂线,可以读出降水量值。甲乙两地年降水量分别约500、300mm,C对,B错。甲降水量大于乙,A、D错。
考点:读图分析能力,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差异。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30 分)
材料一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
材料二
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
? | 甲(37°48′N) | 乙(36°54′N) |
1 月气温(℃) | 9.3 | 4.7 |
7 月气温(℃) | 17.1 | 25.7 |
参考答案:
(1)光照充足;地形平坦;生长期长等。交通运输;技术装备等。
(2)分布特点: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较大。
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
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3)甲城比乙城冬季(1月)气温高,夏季(7月)气温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
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冰洋的寒冷空气影响较弱,气温较高。美国东部为低缓山地。
乙城易受北方寒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
夏季:甲城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区域农业的发展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区域比较能力,比较中美两国棉花生长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强调相似性,经济因素突出制约要素而不是原因阐述。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进行比较,突出两者相似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棉花生长有利的自然条件主要强调光照充足、地形平坦、生长期长等。与美国棉花带相比,强调影响对象是我国,制约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因素有交通运输、技术装备等。
(2)本题考查考生对地理事象分布图能力、地理事象分布的描述和阐释能力以及形成原因的分析探究能力。本题要结合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来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西部年等降水量的分布大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主要由于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而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其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较大,因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3)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学生对不同区域气温的分布和成因的比较分析能力,属区域比较类试题与成因探究题,从图中可知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美国30°—40°之间的大陆东西沿岸,从表中数据可知甲城比乙城冬季(1月)气温高,夏季(7月)气温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其形成原因冬夏季明显不同,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冰洋的寒冷空气影响较弱,但受西风带影响明显,气温较高。美国东部为低缓山地,且呈南北向,使乙城易受北方寒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夏季:甲城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
本题为世界区域综合比较类试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一小题借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考查考生区域比较能力,第二、三小题借区域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其成因考查学生对区域自然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在考纲中属中等偏上难度题,属理解层面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8分)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南岛略图 (下图)
材料二:海南岛气候资料图(下图):海南岛气温降水直方图(甲)、海南岛全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乙)、海南岛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丙)、海南岛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丁)。
材料三:海南省农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是台湾的3倍以上,但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仅是台湾省的2.59%。由于长期农业投入不足,海南省的农村电力、农田水利、村庄交通和农业机械设备等总体而言仍不够完善,如全省可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仅为台湾的1/2左右,农业机械设备水平不及台湾省的2%等。海南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37.6%,而发达国家已高达60%~80%,海南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只有农民科技人员11人,还不足台湾的1/4。海南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了1/3。
(1)海南岛的地势特点是 ,岛的 部沿海最适合晒盐。(4分)
(2)影响海南岛1月和7月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4分)
(3)海南岛的避暑胜地应选 市,避寒胜地则应选 市。(4分)
(4)根据海南岛的气候和地形的特征,解释“干旱”成为海南岛出现频率最多、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灾害性天气的原因。(6分)
(5)根据所给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海南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0分)
参考答案:
(1)中部高,四周低 西(西南)(每空2分,共4分)
(2)纬度 地形 (每空2分,共4分)
(3)五指山 三亚(每空2分,共4分)
(4)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地处热带,蒸发旺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流程短,流速快,地表水不易积聚。(任3点,共6分)
(5)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重视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气候和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热带农业,冬季瓜果、蔬菜和花卉,观光农业);发挥临海优势,发展海洋农业;发挥特区政策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任5点,共10分)
本题解析:(1)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海南岛的地势特点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盐场一般要求布局在纬度较低、地形平缓、晴天多的地方,有利于晒盐,该岛的西(西南)部沿海位于山地的背风坡,地形平缓,最适合晒盐。
(2)根据海南岛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丙)、海南岛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丁)可以看出:1月气温基本呈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7月气温呈中低周高的趋势,说明此时气温受地形因素影响明显。
(3)因为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故地势高,气温低,因此,海南岛的避暑胜地应选地势高的五指山市,冬季,纬度越低,热量越充足,故避寒胜地应选纬度低的三亚市。
(4)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地处热带,蒸发旺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流程短,流速快,地表水不易积聚,故“干旱”成为海南岛出现频率最多、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灾害性天气的原因。
(5)要想实现海南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应从地理位置、气候、政策、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加以分析。故我们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重视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气候和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热带农业,冬季瓜果、蔬菜和花卉,观光农业);发挥临海优势,发展海洋农业;发挥特区政策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考点:地图的基本知识、大气受热过程、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下图“沿30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图中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日较差②地比①地大
B.气温年较差①地比③地小
C.该月份③地正值伏旱天气
D.大气逆辐射①地强于②地
【小题2】 ②地该月平均气温高于①③两地的原因是( )
A.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作用显著
D.受地形影响,气温较同纬度高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经纬度,图示经度范围内,30°纬线穿过地区南半球是海洋,北半球是陆地,所以应是北半球。根据经纬度判断,①地位于青藏高原,②地约在四川盆地,③地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②地比①地小,A错,B对。根据气温值,该月份应是冬季,③地没有伏旱天气,C错。大气逆辐射①地小于②地,D错。
【小题2】②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形较封闭,受地形影响,气温较同纬度高,该月平均气温高于①③两地,D对。纬度相同,太阳高度相同,云雾多,日照时间较少,A、B错。无洋流 影响,C错。
考点:不同区域气候特征差异 及成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