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3:57:42
1、单选题 夏至日,当位于北半球的甲、乙两地同时处于正午时,测得甲地太阳高度角为65°,乙地太阳高度角为40°。甲、乙两地在某地图上的最小距离是55.5厘米(不考虑地形因素)。据此回答1-2题。
小题1:该地图的比例尺为
A.1: 25000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千米
C.1:5000000
D.五百五十万分之一
小题2:下图 “4幅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示意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表示乙地的是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根据两者太阳高度相差25°,两地距离相差2775km,图上距离为55.5cm,则比例尺=55.5:277500000=1:5000000。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小题2:夏至日乙地太阳高度为40°,所以乙地纬度为73°26′,该地出现极昼现象。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示意a~b日期内甲地位于乙地的的北京时间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地位于乙地的2.该时间段内甲地昼长大于乙地的时间约为3.关于该时间段内甲、乙两地正午物体日影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E.120天
F.60天
G.45天
H.135天
I.甲地先变短然后变长
G.甲地朝北、乙地朝南
甲地朝南、乙地朝北
乙地先变长然后变短
参考答案:1. A
2. C
3.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极圈与南极圈之间,越往南昼越长,该日乙地日出比甲地早,昼长于甲,甲地位于乙地的偏北方向;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甲、乙两地日出的地方时相同,但甲日出的北京时间早与乙地,说明甲地位于乙地的偏东方向,故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北方向,选A。
2.由于甲地位于乙地北部,故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甲地昼长大于乙地。图示时长为半年180天,3月21日到b日期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长为45天,选C。
3.由图中信息可进一步知,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乙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图示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后向北移动,因此,甲地正午物体日影朝北,先变长然后变短;乙地正午物体日影朝南,先变短然后变长,选B。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下图中abcd四条曲线分别表示A、B、C、D四个地点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每空2分,共8分)
(1)A、B、C、D四个地点按纬度值的大小,由大到小的排列是?。
(2)四个地点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
(3)7月上旬四个地点中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此后10天中白昼时间逐渐增长的地点是?。
参考答案:
(1)C>D>A>B(2分)
(2)C>D>A>B(2分)
(3)B>D>A>C(2分)? A、C(任答对一个给1分,共2分)
本题解析:
(1)图中C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有0°时,表明该地有极夜现象,纬度最高;D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没有直射现象,应位于回归线与极点之间;A点一年中只有一次正午太阳高度达90°,应位于回归线上;B地一年中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达90°,应位于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所以其纬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C>D>A>B。
(2)因纬度越高,一年中白昼时间越长,黑夜时间越长,所以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越大,所以四个地点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C>D>A>B。
(3)读图中7月上旬四个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数值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B>D>A>C;图中A、C两地7月份正午太阳高度小于12月份,所以位于南半球,而B、D两地位于北半球,7月上旬以后10天内,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所以位于南半球的A、C两地昼在变长,北半球的B、D两地昼在变短。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已知日地距平比=(实际日地距离一日地平均距离):日地平均距离,它反映日地距离的变化情况。如下图示意日地距离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小题1:日地距平比由a变至b期间,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A.开普敦由旱季变为雨季
B.南极地区由极昼变为极夜
C.地球的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D.武汉地区气温逐渐升高
小题2:当日地距平比为b时,北京昼长最接近
A.9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5小时
参考答案:
小题1:C ?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先理解题干告知的公式。依据公式,当实际日地距离大于日地平均距离时,日地距平比为正值,且日地距平比越大,说明实际日地距离越大。日地距平比最大时,应为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时,为7月初。相反,日地距平比为负值,说明实际日地距离小于日地平均距离,日地距平比越小,则实际日地距离越小。日地距平比最小时,应为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为1月初。图中从a变至b期间,是日地距平比由最小到最大,即地球从近日点公转到远日点。此时,开普敦在南半球,为地中海气候,1月为当地夏季,7月为当地冬季,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故A可信。南极1月出现极昼,7月出现极夜,故B可信。公转速度应为从最快到最慢,故C不可信。武汉位于北半球,此时间段为1月初到7月初,是从冬季到夏季,故气温逐渐升高,故D可信。故选C。
小题2:当日地距平比为b时,是实际日地距离最大时,应为地球公转到远日点,为7月初。此时太阳直射点已经从北回归线向南运动了,但还是在北半球。由于离6月22日夏至日时间间隔较小,故此时北京昼长与夏至日时相差不大。夏至日时,北京纬度在40°N附近,此处的昼长应为14时51分左右。故D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图(其中阴影部分表示夜长),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四地中纬度位于南半球的是?(?)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小题2:四地纬度按由北到南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a、b、c、d
B.b、a、d 、c
C.c 、a、b、d
D.b、c、a、d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从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夜长可以知道a地在3—9月份昼长夜短,9—次年3月份昼短夜长,因此是北半球的;b地在12月时出现极夜现象,6月出现极昼现象,是北半球;c地在3—9月是昼短夜长,9—次年3月出现昼长夜短,因此是南半球;d地全年昼夜等长,在赤道上。因此选择C选项。
小题1:由上题可知:d地在赤道上,因此纬度最低,a、b两地都在北半球,但是b地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因此在北极圈或以北地区,纬度最高;c地在南半球;因此综上所述,四地纬度由北到南是:b、a、d、c,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