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6:03:15
1、综合题 (广东省澄海区07~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试题,地理,34)
读甲、乙两河流水系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从18世纪开始,沿乙河各国都十分重视以防治洪涝灾害为目的的河道整治,纷纷采取了建造堤防、修筑堰坝和船闸、开挖人工运河、疏浚河床淤泥等众多的工程措施治理河道、改造河道。乙河流域各国十分重视水电的梯级开发。它们采取自主建造或者联合修建的方式,在干流上兴建了几十座各级梯级水电站,并已基本实现成龙配套。乙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其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沿岸各国的利益,各国按照在建投入的比例来合理地分配电能。六七十年代是乙河流域各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废弃物排放量急剧增加。严重的环境污染及群众逐渐增强的环保意识迫使政府制订了严格的排污标准及环保法案,并加强了监督和治理的执法力度,废水、废气和废物未经处理达标,不得排入河流和大气。
(1)简述A工程对甲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乙河航运发达,是所在大洲的“黄金水道”,该河航运发达的原因是(?)
①该河水流流速快,行船速度快?②无冰期,通航时间长
③随着众多人工运河的开挖和河道的渠化,极大地改善了该河的航运条件
④该河夏季水量大,利于航运?⑤沿岸各国经济发达,货运量大
(3)乙河有哪些综合开发与整治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4)试分析甲、乙两河流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同之处。(提示:从气候气候条件、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特征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1)有利:提高中、下游地区防洪能力;减轻中、下游湖河的泥沙淤积;防治中、下游的吸血虫病;增加中、下游枯水期的径流量,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
不利:淹没库区土地、耕地;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库区泥沙淤积加;影响三峡自然景观;影响某些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水库蓄水增加蚊虫的孳生影响人群健康等。
(2)②③⑤
(3)①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沿江各国能够始终从全流域的整体高度出发,十分认真地搞好不同历史阶段全流域发展的综合规划,并切实贯彻执行;②流域各国能够密切结合各河段的实际,以梯级开发为中心,实行干支流并举的综合开发方针,优先开发永能资源和水运资源;③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大力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④注重沿江产业的配套选择与重点培育,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综合优势,促进产业优化组合;⑤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⑥特别重视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构,来实现莱茵河的综合整治与开发。
(4)气候条件:甲流域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乙流域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好。
农业地域类型:甲流域为水稻种植业,乙流域为乳畜业(园艺业)
生产特征:甲流域经营规模小,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低;乙流域经营规模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高。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长江、莱茵河的相关知识点,以及河流综合治理的一般措施。
(1)A工程是三峡工程,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洪、发电。对生态环境调整作用很大,既有优点,当然也有一定的缺点。三峡既能防洪、减於、调节径流、改善局部小气候,还能控制疾病的蔓延(如:吸血虫病)。缺点是:建坝蓄水势必会淹没其上游沿岸地区的土地,致使水土流失,甚至还会诱发河流沿岸的山体滑坡,建坝后喝水流速减缓,导致泥沙淤积加重,另外水体面积扩大,水生生物受到一定影响(如:洄游受阻),蚊蝇活跃,传染病会有所增加。
(2)莱茵河是欧洲一条重要的河流,航运价值很高。根据莱茵河所处的位置,以及该地区的气候、经济发展情况可知,莱茵河的航运价值高与它没有结冰期、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流流速较缓、沿岸地区经济发达以及欧洲河网稠密等条件有关,
(3)莱茵河的开发具有以下特点:各国家总体规划梯级开发,欧洲的交通运输网完善,沿岸经济体系完善,并且十分注意沿岸地区的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4)两地经纬度、海陆位置、气候不同,农业发展方向截然不同。知道两地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然后从题干所提示三方面不难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读世界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主要山脉的大致走向是
A.东--西走向
B.东南--西北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D.南--北走向
小题2:图中,西部海湾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波浪侵蚀作用
B.冰川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断裂下陷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河流的流向,一侧向西北流,一侧向东南流,说明中间为分水岭,因此山脉走向为东北向西南。或根据经纬网地图可知该地为斯勘的拉维亚山脉也可推知。
小题2:根据经纬网地图可知该地挪威沿岸,由于纬度、海拔高,终年积雪,坡度陡,因此冰雪在重力作用下对沿岸侵蚀作用强。因此以冰川侵蚀为主。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亚洲部分地区图”(图6),回答下列问题。
(1)本地区最短缺的资源是什么?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2)分析说明R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3)图中Q湖的面积正在日趋缩小,试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1)水资源(2分)?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4分)
(2)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春汛明显,且越往下游春汛越明显,径流量越小;(6分)有结冰期(2分)
(3)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变大;(2分)沿岸工农业、生活用水量日趋增多,注入该湖的水量锐减(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1)图示位于中亚,由于地处内陆,且周围山岭环绕,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故降水少,气候干旱,多沙漠,故最短缺的资源即水资源。(2)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流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凌汛和流速等方面分析。(3)Q为里海,属于内陆湖,其面积缩小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当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分析,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大量引入湖径流的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造成甲地6、7月份气温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降水
C.太阳高度
D.洋流
小题2:从图示信息分析,该地区的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
①半岛西南部沿海地区
②半岛西北部河口三角洲
③半岛东北部河流中下游平原
④半岛东南部沿海地区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地理。
小题1:结合图示甲地的气温、降水资料,6、7月该地区降水丰富,故阴雨天多,则气温较低。
小题2:水稻生长喜温喜湿,故主要分布降水丰富的半岛西南沿海和东北部的恒河中下游地区。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某海域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因板块挤压引发的地震多位于图中的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附近
小题2:马荣火山与九州—帕劳海岭的距离约
A.1400千米
B.1200千米
C.1000千米
D.800千米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海底地形,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图中①处马荣火山是活火山,②处为海沟,③处为海盆,④处为海岭。海沟多位于板块挤压消亡地带,常引发的地震,而地震的危害主要是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多位于图中①②之间。
小题2:马荣火山约123?E,九州—帕劳海岭约135?E,如果在赤道上每1?为111千米,距离约1332千米。由于马荣火山与九州—帕劳海岭均位于13?N,故两者之间距离大于1000千米但小于1332千米,故结合选项应为1200千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