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5:24:16
1、单选题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地层形成的顺序为①②③④⑤
B.图中褶皱和断层是同时形成的
C.先形成断层,后发生②处的岩浆侵入活动
D.华北平原与M地形成原因相同
小题2:若图示区域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则
A.河口附近的岛屿更容易和e岸相连
B.a、b、c三处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C.a河段以沉积为主,b河段以侵蚀为主
D.a河段附近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D
本题解析:
小题1:由图中岩层的分布可以判断岩层的沉积顺序①③④⑤,②处的岩浆岩最后形成;图中褶皱和断层是先形成褶皱后断层,然后发生②处的岩浆侵入活动;与M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华北平原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
小题2:北半球向右偏,d岸受到侵蚀,e岸受到堆积,河口附近的岛屿更容易和e岸相连;水电站应布局在河流的上游,落差大,径流丰富;a河段位于河流的上游,以侵蚀为主,b河段位于河流的中游,有落差,以侵蚀为主;a河段附近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岩层形成顺序和河流两岸地质条件的成因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据此回答1~3题。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
[? ]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
1、C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___。(3分)
(2)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__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甲乙两地中垂直向下打井,最可能出水的是______。(4分)
(3)根据该地地质剖面,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出该地地质历史上出现的地质作用。(3分)
(4)简述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 背斜向斜断层(3分)
(2) ④②①乙(4分)
(3) 沉积作用、水平挤压、断裂错动、上升运动、外力侵蚀(3分)
(4) 背斜的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脆弱被外力侵蚀。(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根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变质作用 ④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小题2】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A.A、D、G、B、F B.B、E、D、A、F
C.G、B、A、E、D D.G、F、B、D、A
【小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F层
B.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C.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②地向下打井开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图示下部岩层有明显的水平弯曲变形,说明该地发生过地壳水平运动;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说明地质史上发生过岩浆活动;与岩浆岩接触地带有变质岩存在,说明该地发生过变质作用;c为沉积物,说明有外力作用的影响。
【小题2】根据图示岩层的分布和地质作用的破坏关系分析,GBF属于下部沉积岩,越往下,越早沉积;由早到晚为G、B、F;A岩浆岩破坏了GBF等沉积岩层,反映了A晚于GBF岩层形成,在A沉积岩附近,出现变质岩E,反映E在A的岩浆作用之后较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变质作用;D岩浆岩侵入了A岩浆岩,反映D在A后生成,故只有C正确。
【小题3】隧道选址应在背斜处,而F处为向斜,A错误;A为岩浆岩,不可能找到化石,B错误;2处地下为向斜构造,为良好的储水构造,开采石油应对应于地下的背斜构造,即从1处向下钻井,D错误;若c为沙质沉积物,其形态示意为沙丘,则缓坡一侧为迎风坡,故判断盛行风向为偏北风。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和影响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能通过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分析地质作用;根据岩层的被破坏关系,判断地质作用的先后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的自然原因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地带性土壤为红壤;该区域人口密集,人均耕地面积小,能源贫乏,植被破坏严重;由于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形成“红色荒漠”的自然原因是流水侵蚀作用;故选项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