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5:09:41
1、综合题 (14分)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 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被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4分)
(2)简述图示地区西部多高山、地势崎岖的内力作用及R河大峡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水文、土壤、生物三方面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2分)。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2分)
(2)图示地区的西部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碰撞、挤压)频繁(2分);流水侵蚀作用(2分)
(3)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6分)
本题解析:
(1)造成降水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大气运动引起的,从位置看,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冬季可以受到西风带影响(西南风),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2)图示地区为美国西部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地带,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高山、地势崎岖的地形。大峡谷有R河流经,显然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径流量减少,对下游水文的影响包括地下水位、海水倒灌、水质等变化;对土壤的影响有土壤盐碱化、肥力等;对生物的影响有渔业资源、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环境等。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国家。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小题2: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A.冰川与岩浆相映
B.极昼
C.成群的企鹅
D.台风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从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出该半岛为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属于碰撞消亡边界,所以说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故答案选D。
小题2:该半岛大部分位于50°-60°N之间,纬度较高,而且岛上有海拔很高(4750米)的火山,山顶上有永久性冰川,火山可能活动引起岩浆喷发,出现冰川与岩浆相映现象,故答案选A,该半岛位于极圈以外,不会出现极昼现象,企鹅分布在南极地区,该地不会有成群的企鹅,台风出现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上,所以该半岛不会出现台风。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2.地点3地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甲层深度约2900千米
B.乙层由外力作用形成
C.丁层的时代最古老
D.共有十个时代的地层
E.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F.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G.沉积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H.侵蚀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参考答案:1. B
2. 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
1.图示各地层中都含有化石,表示都为沉积岩,故由外力作用而形成。
2.图示地点3处缺少地层乙,说明可能经历了外力侵蚀作用。故推断开始该地区地势较低,沉积作用形成了甲、乙岩层,后来地势升高,乙岩层被侵蚀到,后又地势降低,则沉积形成丙、丁岩层。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某地沿53°N地形剖面图,完成下题。
1.图示地区地表形态的形成与2.有关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川堆积作用有关
B.河流侵蚀作用有关
C.风力堆积作用有关
D.地壳的水平运动有关
E.是葡萄、油橄榄主要种植区
F.东部与西部之间水运交通不畅
G.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
H.是该国最发达的工业区
参考答案:1. A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此地应为欧洲西部地区,纬度较高,受冰川作用较大。
2.纬度较高,适合牧草的生长,当地把牧草称为“绿色金子”,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
考点:主要考查了欧洲西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区域的判断、欧洲西部地表形态的成因和农业地域类型等知识。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图6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小题1】形成“蜂巢”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小题2】.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外力为风力作用,故B正确。
【小题2】花岗岩按成因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是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岩。所以岩浆岩的形成应在其切入岩层之后形成,故该地应先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层,后岩浆入侵,而花岗岩属于侵入岩,题干中提到裸露在外,说明后来又经过地壳抬升才裸露在外,后形成蜂巢地貌,最后经风力侵蚀形成,故A正确。
考点;该题组难度不大,主要考查根据地貌特征判断地质作用及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