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4:11:17
1、综合题 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和甲、乙、丙三地气候资料(气温曲线、降水柱状)。读图完成问题。(14分)
(1)甲、乙、丙三地最高气温都没有出现在6、7、8三个月,简析其原因。(2分)
(2)比较甲、丁两处河段的流量差异,并简析其原因。(6分)
(3)比较甲、乙两河段的水系特证差异,并指出其影响因素。(6分)
参考答案:
(1)多雨季节,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
(2)甲处流量大,丁处流量小;原因是甲处支流多,丁处上游是沙漠地带,降水少,蒸发多,下渗多。
(3)甲河段水量多,流域面积大,流向为西南向东北;乙河段水量少,支流少,流向为自西向东。原因是气候、地形。
本题解析:
(1)从三地的气温及降水柱状图可以看出,其最高气温都不是在6、7、8三个月,是因为这三个月降水丰富,大气对阳光的削弱作用减弱,所以气温不是最高,雨天较凉快。
(2)从图上河流的特征可以知道,甲处的河流流量要比丁处大,因为甲处的支流更多,河流更密集,而丁处则更少;主要是因为,甲处靠海更近,丁处上游是沙漠地带流量小,区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下渗严重,所以流量小。
(3)甲、乙两处的河流特征差异是由地形及气候所决定的:甲处地形四南高东北低、近热带雨林的热带草原气候;乙处地形相对平坦、为热带沙漠气候。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及河流的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为世界某半球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是( )
A.该区域位于北半球
B.该季节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C.同纬度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D.该季节北印度洋上洋流逆时针旋转
【小题2】关于M地气候分布的大体范围是( )
A.30°N-40°N大陆西岸
B.30°S-40°S大陆西岸
C.40°N-60°N大陆西岸
D.40°S-60°S大陆西岸
【小题3】影响M、N两地自然带更替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热量
D.水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从等温线数值变化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此时陆地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凸出,说明同纬度陆地纬度低于海洋温度,为该半球冬季,太阳直射北半球;该季节印度洋上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小题2】从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M地纬度低于40°,该地气候分布规律为30°S-40°S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
【小题3】M地纬度高于N低,热量较N地丰富,造成两地自然带类型的差异,其中M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而N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考点:等值线图判读、气候、地域分异规律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图,据图完成小题。
【小题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小题2】锋面过境后甲城市的天气状况为( )
①气温升高 ②空气湿度变大 ③气压升高 ④天气转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按照在等压线图中画风向的方法,可以画出甲地风向为西南风。
【小题2】可以看出图中锋面为冷锋,冷锋过境后甲城市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中纬度高空盛行西风气流,它对近地面气旋的移动有显著影响。下图是东亚12月份某日前后每隔12小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气压分布状况的出现顺序依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小题2】图示气压的变化可能引起
A.长江口风力不断变大
B.朝鲜半岛经历一次降水过程
C.黄海北部海域气温不断上升
D.日本群岛由偏南风转为偏北风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海陆轮廓判断,图示区位于北半球东亚季风区。受高空西风气流的影响,图中天气系统应整体上向东移动,所以气压状况出现顺序是③②①,D对。
【小题2】图中长江口处等压线密度减小,说明风力不断减弱,A错。朝鲜半岛有气旋过境,可能经历一次降水过程,B对。黄海北部海域气温可能先上升,后下降,C错。日本群岛由东南风转为西南风,D错。
考点:觉天气系统及移动方向,气旋过境的天气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该图表示某一常见天气系统控制某一区域时周边的风向,则该天气系统为
①该图表示北半球的气旋?
②该图表示南半球的反气旋
③该图表示南半球的气旋?
④该图表示北半球的反气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图中是逆时针方向,所以是北半球的气旋或南半球的反气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