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4:05:02
1、单选题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2.“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
A.GPS—RS—GIS
B.RS—GPS—GIS
C.GIS—RS—GPS
D.RS—GIS—GPS
E.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F.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
G.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H.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
参考答案:1. D
2.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经过系统分析后,可以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材料所述农业生产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RS—GIS—GPS。
2.“3S”技术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据。在做关于“3S”技术中如何选取适当手段之类的题目时首先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是“点”则选用GPS如导航、珠峰高度测量等。如果是“面”则需看是突出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如要监测森林火灾应选用RS技术要在某城市选取大型商业中心则应选用GIS技术。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A县处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最高海拔为1254米,最低海拔为24米,森林覆盖率为68.6%,煤炭、铜等矿产资源丰富。
材料二
A县城镇和水系分布示意图。
(1)描述A县的地形、地势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④城镇中哪一个将最有可能发展成较大城市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倡导“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你认为该县应优先发展哪一种工业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地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或西高东低),起伏较大。
(2)①。地势较低平,水陆交通便利。
(3)水电工业。理由:该地年降水量较大,河流众多,流量大,且流经山地丘陵区,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水能为可再生能源;水电清洁无污染;水电开发综合效益大。
(4)该地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所以单位面积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大;这里多为由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水土流失易形成石质裸露的山坡,恢复较难;本区江河下游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经济要素互补性”图,?图中ABC三个国家分别是
A.中国、日本、韩国
B.日本、中国、韩国
C.韩国、日本、中国
D.日本、韩国、中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A国资本拥有量最高,经济最为发达,为日本;C国自然资源的拥有量最高,但是资本拥有量最低,经济较为落后,为中国。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小题1:与北京相比,南京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大。
小题2:全球气候变暖将会使我国各地农业减产。
小题3:人类最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小题4:向斜成为山岭是因为槽部受挤压,物质堆积形成的。
小题5:水土流失是一种统一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
小题6:工业联系必然引起工厂近距离集聚,从而形成工业区。
小题7:相同的自然条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地区发展的作用不同。
小题8: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会改变劳动力分布的空间格局。
小题9:可以利用GIS和GPS技术,对城市交通流量实施监测。
小题10: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A
小题6:B
小题7:A
小题8:A
小题9:A
小题10:B
本题解析:
小题1:与北京相比,南京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更大,但两地自转角速度相等。
小题2:全球气候变暖将会使我国各地农业减产,不对。会使部分地区干旱更加严重,导致农作物减产,但也会改变我国高纬度地区的热量条件。
小题3:人类最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正确。固体冰川虽然量大,但并没有被人类广泛利用。
小题4:向斜成为山岭是因为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的山岭。
小题5:水土流失是一种统一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正确。
小题6:工业联系必然引起工厂近距离集聚,从而形成工业地域。图解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小题7:相同的自然条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地区发展的作用不同。正确。
小题8: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会改变劳动力分布的空间格局。正确。
小题9:本题考查3S技术的应用。可以利用GIS和GPS技术,对城市交通流量实施监测。正确。
小题10: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组题目难度较小,属于对常规知识点的考查,学生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的地理规律就不会判断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材料一 武汉城市圈和长(长沙)株(株洲)潭(湘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是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两城市圈(群)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简图
(1)图中A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简述该地商品粮生产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6分)
(2)图中连接甲乙两大经济中心的铁路干线是____。乙经济中心是____市,请分析该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14分)
参考答案:
(1)水陆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国家政策的支持(商品粮基地)。(答对3点得6分)
(2)京广线(2分)?武汉(2分)?位于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水源充足,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2分)地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2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2分)京广铁路、高速公路、长江水运等交通便利;(2分)武汉市是湖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根据图示:A地位于江汉平原,水陆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国家政策的支持,所以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根据图示:图中连接甲乙两大经济中心的铁路干线是京广线。乙经济中心是武汉市,武汉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为位于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水源充足,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地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京广铁路、高速公路、长江水运等交通便利;武汉市是湖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