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3:47:25
1、单选题 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锋面雨带的进退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雨带移动的规律受气温变化的影响
B.雨带移动影响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分配
C.华北平原的降水集中在7、8月
D.6~9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梅雨季节
【小题2】雨带推移对我国东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有 ( )
A.我国河流汛期自南向北加长
B.形成不同类型的季风气候
C.我国南北方地区同时出现旱涝灾害
D.我国年降水量南北方存在差异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主要是受夏季风强弱德影响。移动规律为5月份登陆到华南地区;6月到长江流域,出现梅雨天气;7、8月份到东北、华北地区,长江流域出现伏旱;9月退到长江以南;10月退出中国大陆。所以选择C项。
【小题2】由于受锋面雨带的影响,南方地区雨季长,北方地区雨季短,所以河流汛期自南向北减短,A错误。由于南北跨度大,使东部地区形成了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B错误。由于雨带到达南方和北方德时间不同,使南北方地区出现旱涝灾害的时间也不同,C错误。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所以年降水量南方大于北方,D正确。
考点:中国气候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地球上大陆和海洋各纬度带的水平衡(降水量减去蒸发量)图,回答小题。
【小题1】影响全球水平衡的根本因素是 (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洋流
D.下垫面
【小题2】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
A.中纬度地区,大陆上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B.低纬度地区,海洋上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C.南纬55°附近,降水量出现峰值
D.南、北极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全球的水平衡受降水量和蒸发量制约,而影响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根本因素是太阳辐射。
【小题2】从图中可以看出,中纬度地区大陆上的水平衡为正值,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低纬度地区海洋上的水平衡为负值,即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从图中只能判断出南纬55°附近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达到峰值,并不能说明降水量也出现峰值;南、北极地区,水平衡都为正值,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小题2】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a来自太阳代表太阳辐射,b来自地面代表地面辐射,c来自大气辐射并指向地面代表大气逆辐射;根据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排除选项A;臭氧主要吸收紫外区的能量,b是红外区的地面长波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排除选项C;大气逆辐射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排除选项D;根据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所以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故选项B正确。
【小题2】由图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燃烧柴草可以增加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物等杂质,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即增强了c辐射,故选项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为气旋、反气旋图,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表示北半球气旋的是2.我国北方地区在秋季常出现的“秋高气爽”的天气,是在哪一种天气系统控制下形成的3.若台风中心在福州的东面,那么福州吹
A.甲
B.乙
C.丙
D.丁
E.甲
F.乙
G.丙
H.丁
I.东北方
G.西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参考答案:1. A
2. B
3.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气旋的中心气压为低压,故乙、丁图示错误;北半球的气旋,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作用,风向向右偏,故甲图符合。
2.影响我国的“秋高气爽”是北半球的反气旋系统。乙图中心气压为高压,且风向向右偏,故判断为北半球的反气旋。
3.影响我国的台风为北半球的低压系统,当台风中心位于福州东面时,福州位于低压系统的西面,则结合甲图可判断,台风的西侧盛行西北风。
考点: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图示。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能准确判断气流状况与气压分布状况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的差异。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读“北半球1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 图中气压中心的名称: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4分)
(2) A气压形成时,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分)
(3) 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盛行____________________风,D点盛行___________________风,此季节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6分)
(4) D地7月盛行___风,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参考答案:
(1)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低压)。
(2)温和多雨;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3)西北(偏北);东北;寒冷干燥。
(4)西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本题解析:
(1)根据图中气压中心的位置和气压数值的变化规律可知,图示A为亚欧大陆上的高压中心,为亚洲高压;B为太平洋上的低压中心为阿留申低压。
(2)A为亚洲高压,主要出现在冬季,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冬夏季分别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此时该地为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
(3)当亚洲大陆上形成高压时,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高压中心东部、南部大气向四周辐散,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向右偏转,在东亚地区(图中C地)形成西北风,而在南亚地区(图中D地)形成东北风。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寒冷西北风控制,寒冷干燥(温和少雨)。
(4)7月,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南半球低纬度的东南信风带北移后进入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影响南亚地区(D地);此时,亚欧大陆形成低压中心,印度洋上气压较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南亚地区形成西南风。
考点: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