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3:30:38
1、综合题 【城乡规划】读我国西南地区某一中等城市示意图(图19),完成下列问题(10分)
(l)该城市的形态属于?。(l分)
(2)大型批发市场选择在甲处的主要原因是?。(2分)
(3)若建造高档住宅区,宜建在甲、乙、丙三处中的?,理由是?
?。(3分)
(4)对老城区的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该如何保护??
?
?。( 4 分)
参考答案:(1)组团式(l分)?
(2)交通便利,地价相对较低(2分)?
(3)乙位于河流上游;距城区和工业区较远,污染小;交通厦利(3分)?
(4)以严格的法律或法规条例作为保护的依据;新旧协调、同步发展;分类分区保护;合理利用历史建筑物,协调配置新老建筑;注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任答四点得4分)
本题解析:(1)根据位置特征,城市被河流分割几块,所以城市的形态属于组团式。
(2)大型批发市场属于商业活动,所以位于交通便捷的位置;大型批发市场占地面积大,位于城市的外围地价低。
(3)高级住宅区分布在城市外围,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位置。
(4)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要充分考虑历史因素,合理发展,法律或法规条例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图为某地级市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该市沿海有N、 D、W三个县城。东部海岸为沙质海岸,沙软潮平,水质清澈,附近有海岛;中部主要为礁石海岸,距海岸500m处水深可达20-25m;西部沿海有大面积的盐田。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 该市地形特点为 (? )
A.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滨海平原
B.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北低南高
C.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平坦开阔
D.地形复杂多样,地势由北向南倾斜
小题2:该区域规划中正确的是 (? )
A.规划拟在W城市布局大型区域电厂和焦化厂
B.进口铁矿石,结合当地的煤炭资源,建大型钢铁基地及发展相关的产业
C.N城拟建为盐化工基地
D.F处建污水处理厂
小题3: 该市道路规划不合理的是 (? )
A.拟分别从Z城、G城建高等级公路与W连接
B.两条国道呈十字交叉
C.在D城可建深水码头
D.D城与W城之间拟建高等级公路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该市北部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为丘陵山地,中部和南部等高线稀疏,为中部平原和南部滨海平原。根据图中河流流向自北向南流,判断北部地势高,南部地势低。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2:本题考查海洋资源的开发。W县拥有沙质海岸,沙软潮平,水质清澈,附近有海岛,可以发展滨海旅游业;钢铁工业属于传统工业,污染大;N地附近有盐田,发展盐化工业资源丰富;F位于河流上游,污水处理厂应建在河流下游,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3:本题考查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建设区位条件。分别从Z城、G城建高等级公路与W连接,占用大量耕地,可以修建与D之间的高等级公路,然后修建一条高等级公路与W相连。D为礁石海岸,适合修建港口。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问题。
小题1: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M1
B.M2
C.N1
D.N2
小题2:依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
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
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特征,起步于二战后,水平低,但发展快。符合的是B项。
小题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M2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约一半;那么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也约一半。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三个城市近年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状况。读图完成小题。
小题1:三个城市近郊地区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是
①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
②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变差?
③近郊区基础设施的改善?
④近郊现代农业的兴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小题2:关于三个城市正确的叙述是?
A.甲城市近郊区人口增长率高于其他两个城市
B.图示变化缓解了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压力
C.乙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D.丙城市人口增长最多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近郊地区人口增长(反映逆城市化),故其原因可借鉴逆城市化的原因,有中心区的环境污染严重、交通的迅速发展、近郊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
小题2:甲、乙、丙三城市均出现人口由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现象,其中丙城市近郊区人口增长率高。基础设施的改善是郊区城市化的重要原因,郊区城市化可以缓解市中心人口压力。甲乙丙三城市人口增长率高低,人口增长快慢,图中信息没有给出,对此我们无法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三个城市近年市中心、近郊区、远郊区等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状况的变化,另外学生还要熟练掌握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某国1970——1976年人口变化表。回答下列问题。
| 内容 | 人口变化比例` | 内容 | 人口变化比例 |
| 总人口 | +5% | 大都市区 | +4% |
| 大于100万中心城市 | —4% | 大都市中心城区 | —3.5% |
| 小于100万中心城市 | +1% | 大都市郊区、卫星城镇 | +10%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该国1970——1976年20多年来总人口增长5%,人口增长速度较慢,所以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A选项错误;表格中大于100万中心城市和大都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而小于100万中心城市和大都市郊区、卫星城镇人口增多,且增长迅速,所以全国城市总人口数量增多,B选项错误;大都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为—3.5%,不表示人口迁出比例为—3.5%,C选项错误;大于100万中心城市和大都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而小于100万中心城市和大都市郊区、卫星城镇人口增多,且增长迅速,说明人口迁移现象为大都市向中小城市分散。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小题2:根据大于100万中心城市和大都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而小于100万中心城市和大都市郊区、卫星城镇人口增多,且增长迅速,说明城市发展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现象,处于城市化的成熟阶段,还未处于逆城市化阶段。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小题3:大都市中心区人口外迁的主要原因是市中心的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恶化,社会不安定,就业难;郊区的基础设施完善;城郊联系的更为便捷。中心区生活更便利,交通更便捷。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