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3:21:38
1、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课题结论。
小课题研究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常见形式。以下是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案例,请你帮助完成。
课题研究思路:
?
(一)确定课题:我国沙尘暴形成发生的原因研究
(二)提出设想: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基础;天气、气候因素对沙尘暴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处理获取的材料并形成结论:
材料:2009年4月10日下午沙尘暴区域(阴影部分)图(图17)
结论:(1)说出图示沙尘暴区域的地表环境特点。(3分)
(2)分析图中天气系统对沙尘暴形成及其影响区域的变化所起的作用。(7分)
参考答案:(1)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广布;植被稀疏(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发育程度低。(任答3点即可得3分)
(2)冷锋(2分);锋面附近气温、气压差别大?风力强劲(2分);风吹扬沙尘(1分)并使之随锋面移动,使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等。据此完成小题。
小题1:自然灾害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D.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
小题2: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小题3:不同的自然灾害各有其一定的受灾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干旱的主要受灾对象为农作物及农田
B.地震的主要受灾对象为农作物及农田
C.风暴潮的主要受灾对象是工程建筑
D.洪水的主要受灾对象是工程建筑
小题4:通信系统、供电系统、交通系统等生命线工程,易受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多受________________等受灾方式的损害(?)
A.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风暴潮;变形、开裂、沉陷、淤埋、泄漏
B.洪涝、干旱、冻害、风暴、病虫害;浸泡、缺水、冷冻、雹砸、虫食
C.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风;浸泡、淤埋、腐蚀
D.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风暴潮;变形、震塌、沉陷、毁坏
小题5:自然灾害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灾情相对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灾情来说,具有(?)
A.滞后性、隐蔽性、广泛性和深远性
B.超前性、显著性、广泛性和深远性
C.滞后性、隐蔽性、狭窄性和暂时性
D.滞后性、显著性、广泛性和暂时性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A
小题5:A
本题解析:在各种受灾体中,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的后果。灾情指标中包括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等几项,主要指农作物受到的损失,其灾害应是洪涝和干旱;不同的自然灾害各有其一定的受灾体,干旱和洪涝的主要受灾体是农作物和农田,风暴潮的主要受灾体是农作物、船只以及海水养殖业等;地震的主要受灾体是房屋等工程建筑。通信系统、供电系统、交通系统等受地质灾害危害比较明显。自然灾害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灾情具有滞后性、隐蔽性、广泛性和深远性。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如图为1969—2004年我国东部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小题1: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小题2: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降水强度大
B.冰川消融快
C.湖泊面积广
D.植被覆盖好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资料分析运用能力。
小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受灾面积增加,复杂度趋于增长;故选D项。
小题2: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强度大,而湖泊面积广,植被覆盖好能减少洪涝灾害。H省在东部地区,冰川消融快不是其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中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的分布地区有明显的____性。
(2)我国是泥石流分布最广的地区,其成因中的地貌原因是______________,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地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防御地质灾害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关联
(2)山区面积广,地势起伏大,山高沟深;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地表有丰富的松散堆积物;对植被的破坏
(3)①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管理,建立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如植树造林、建设护坡工程、保护植被等;④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当地时间9月2日下午2点55分,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附近印度洋海域发生里氏7.3级地震。到9月3日12时,地震已造成42人死亡,422人受伤,死伤人数还可能继续增加。,等震线是裂度相等各点的连线,裂度是指地震对地面损环程度,它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的大小、地质结构、建筑物的结构、人口密度等因素有关。读某地等震线分布示意图分析完成下面两题:
小题1:P点裂度数值可能是:
A? 6? B 5? C 大于5小于6? D 大于6小于7
小题2:形成Q点裂度状况的原因可能是:
A Q点的震级小? B Q点的震源深? C Q点为城市,人口密集? D Q点的地质稳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该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能力,是能力考查,P所在的闭合等值线数值为6,内部数值应大于6,但小于7,正确答案为D。
小题2:该题在读图能力考查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原因,该地裂度偏小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为D,即地质稳固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