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6:13:09
1、单选题 下图所示运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读图,回答1~2题。
1.该运河长度约为2.该运河
A.小于50千米
B.81千米
C.170千米
D.220千米
E.是两个大洲和两个国家的分界线
F.为欧洲西部通往亚洲东部的最短航线
G.沟通的海洋分别为大西洋和太平洋
H.穿过海拔500米以上的地区
参考答案:1. B
2. C
本题解析:1.从图中经纬度数据看,该运河相当于跨越0.75个纬度的经线长,根据1纬度经线跨越的距离约为111千米可以判断B选项最接近。
2.从经纬度位置可以判定该运河为巴拿马运河,是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但不是两个国家的分界线,排除A选项;该运河不是欧洲西部通往亚洲东部的最短航线,排除B选项;该运河主要经过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排除D选项;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下图是某水库大坝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若水库大坝再加高100米,该地区的四个村庄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
A.①号村庄会被淹没
B.②号村庄会被淹没
C.③号村庄会被淹没
D.④号村庄会被淹没
【小题2】关于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支流甲河画错了
B.乙河向西北流
C.①位于②有正南方向
D.③比④高100米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大坝加高100米后,水库理论水位最高可达200米。
【小题2】号村庄海拔低于200米,位于库区,可能被淹没。②河流总是出现在山区的山谷集水线上,甲河所在地形为山脊。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某次地理夏令营活动的主办者策划了一次“寻宝”活动。在活动前,每位营员均会获得一张地图(图1)和一张瀑布照片(图2)。据此回答问题。
1.图1中藏宝地及其相对于营地的方位是2.为更好地欣赏瀑布美景,拟修建一处观瀑台,最佳选址是
A.甲,西北方
B.乙,东北方
C.丙,西南方
D.丁,东南方
E.①
F.②
G.③
H.④
参考答案:1. D
2. C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方向的判定。
1.从每位营员均会获得一张地图(图3)和一张瀑布照片(图4)可以看出,瀑布位于陡崖处。在瀑布的右侧有一个提示,藏宝地海拔220m。乙点处没有瀑布,所以不合要求。再根据图3中的指向标,可以准确的读出方位。甲点位于西南方(甲瀑布的底部大于300m),乙点也位于西南方,丙点位于南方,丁点位于东南方,只有丁符合。
2.一般地人们欣赏瀑布美景多采取仰视,而图中备选的①②④地,均位于丁地所在地的山脊的另一侧,视线被遮挡;只有③地位置最佳。
考点:本题组主要考查等高线及方位判读。
点评:本题综合性强,即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又考查旅游景观的欣赏角度,这需要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与扎实的基本功。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我国南方某流域等高线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在河流综合治理中A地的主要作用为
A.养殖
B.改善气候
C.分洪与蓄洪
D.立体开发利用
【小题2】为缓解甲河段洪水泛滥,最有效的措施是
A.加强流域内植树造林
B.在甲河上游修建水库
C.下游退耕还湖
D.修建和加固河堤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变化趋势,可以判断出A地海拔小于40米,地势低洼。由图可以看到。A处河段河道弯曲,容易发生洪水灾害,所以在河流综合治理中,A地可以分洪、蓄洪,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危害。C对。这里河道易发生水灾,分洪、蓄洪是主要作用,养殖、改善气候、立体开发不占主要地位,A、B、D错。
【小题2】读图可以看到,甲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上游河段等高线密集,落差大,水流急,所以最有效的措施是修建水库,调蓄洪水,B对。加强流域内植树造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不能改变汛期水流急的特征,A错。下游退耕还湖对甲地没影响 ,C错。修建和加固河堤,不能防止洪水来量太大,洪水漫堤的情况,不是最有效措施,D错。
考点:等高线图,流域的综合治理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某地局部不完整信息的假想等高线图,图中A、B、C三地为城镇,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根据图中信息说出该地地形的主要类型并简述判断理由。(4分)
(2)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说明甲、乙两村所处位置的相同点。(3分)
(3)某中学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分别沿L、P线路攀登狮山山顶和虎山山顶(两山顶绝对高度取最大可能值)。有人建议将出发点设在丙点,有人认为是合理的,也有人认为不合理,请分别找出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低山丘陵(2分);海拔大多在200~1000米之间,地势起伏明显。(2分)
(2)海拔高度在200~400米之间;山谷出口处;有河流流过;跨河分布。(3分)
(3)合理的理由:两条路线的水平距离和相对高度相近。(4分)
不合理的理由:L线路中狮山的等高线比P线路中的等高线密集,说明该缓坡的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L线路的实际路程略长于P缓坡。(4分)
本题解析:
(1)地形的主要类型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拔200米以下,高原和山地海拔1000米以上,盆地四周高中间低。该地海拔大多在200~1000米之间,等高线较为密集弯曲,为低山丘陵地形。
(2)从图中看甲村和乙村都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有河流流过,海拔高度在200~400米之间,跨河分布。该题属于看图说话题。
(3)从图中看,丙地位于两个山顶的中间,到两个山顶的直线距离相等,且到两个山顶所穿等高线条数相等,相对高度相近,从这两个方面看是合理的。但P线路等高线较均匀稀疏,坡度较缓,L线路等高线分布不均匀,开始坡度缓,后来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不太合理。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