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时间:2019-06-28 16:12:4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回答:(12分)

(1)“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主干管道西起轮南油气田,它位于图中A所表示的?自治区,东到B表示的?,C处的?、D处的柴达木盆地、E处的
?与陕甘宁等地的天然气田,为“西气东输”提供了丰富的气源。(4分)
(2)“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主干管道西起A,经?、宁夏回族自治区、?、G省、?、安徽省、?,最后到达B。 (2分)
(3)阐述“西气东输”主干管道G处时管线向北凸出的原因(2分)
(4)按性质分,天然气属于?能源。与煤炭资源相比,作为能源天然气有哪些优点?(3分)
(5)阐述“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发展的主要意义(2分)


参考答案: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上海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2)甘肃?陕西?河南?江苏
(3)G处为陕甘宁地区的鄂尔多斯气区,输气管线向北突出是为了在G处补充气源
(4)非可再生?清洁,比较价格低,使用方便,发热量高,燃烧充分
(5)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城市的大气质量;输气管线的铺设有利于东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本题解析:
(1)读图中各点位置可知,A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是上海市;C是塔里木盆地;E是四川盆地。
(2)读图中西气东输干线从西到东依次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
(3)读G处的位置可知, G处为陕甘宁地区的鄂尔多斯气区,输气管线向北突出是为了在G处补充气源‘
(4)天然气是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所以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与煤炭相比,产生的废弃物少,属于清洁能源;比较价格低;因属于气态,使用方便;发热量高,燃烧充分。
(5)联系东部能源的需求、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去分析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9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利枢纽Q对R河下游的有利影响有哪些?(3分)
(2)说出M地形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3分)
(3)在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容易使图中A、B附近地区的土壤出现_________________问题。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对流经该地区的河流可能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4分)
(4)近年来,C处附近的土地荒漠化进程加快,试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及其产生的人为原因。(4分)
(5)写出图中EF段铁路线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区位优势。(5分)


参考答案:(19分)
(1)调节径流变化,具有防洪、灌溉和发电的功能;使河流含沙量减小,减少河床淤积;减少下游凌汛危害,遏制黄河断流现象。(3分,任答三点)
(2)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人为因素主要是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以及开矿等(3分)
(3)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大量引水灌溉,造成河流的中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化肥和农药使河流遭受污染;过度放牧和垦殖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使河流泥沙含量增加。(4分)
(4)呈点、线状分布,面积小而分散,邻近城镇或工矿开发区;由于在开采矿产(煤炭)以及城镇和道路基本建设过程中,破坏地表植被、污染水源及弃土弃渣等造成的。(4分)
(5)包兰线?铁路线基本上沿着河流(黄河)谷地行进(分布)。地势低平,工程量小,筑路费用低;沿线地区农牧业和工矿业较发达、城市数量较多、人口相对密集,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5分)


本题解析:
第(1)题,根据地理位置可知,Q是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小浪底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可从调节径流,防洪,灌溉,发电,泥沙淤积等方面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分析。
第(2)题,结合图示的河流轮廓特征判断,M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故地表千沟万壑,地形起伏大,主要的人为原因可从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等方面分析形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第(3)题,图示A、B表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为主要的灌溉农业区,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灌溉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由于灌溉农业大量引用黄河水可能导致河流水量减少,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河流水体富营养化危害;且不合理的农牧业生产可能加重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则导致河流含沙量加大。
第(4)题,图示C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该地区煤炭、铁资源丰富,在开采矿产(煤炭)以及城镇和道路基本建设过程中,破坏地表植被、污染水源及弃土弃渣等造成该地区植被破坏,出现点、线状荒漠化现象,面积小且分散。
第(5)题,图中EF为包兰线,主要沿河谷分布。其优势区位从地势、工程量、施工难易度,沿途区位条件,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我国的区域地理概况,结合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交通线路进行综合分析,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绿洲是荒漠中的明珠。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下列山地中,乙图所示地形发育较好的是:
A.长白山麓
B.武夷山麓
C.祁连山麓
D.横断山麓
小题2:甲图所示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主要是: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混合农业
D.林业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
小题1:图示乙反映山麓冲积扇,祁连山山麓流水沉积而形成了发育良好的山麓冲积扇即河西走廊。
小题2:图示甲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故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要求。(6分)

(1)图上AB是黄河上游两个主要农业用水区域,A是?___平原,B是?平原。(2分)
(2)写出黄河中游两条重要的支流?、??。(2分)
(3)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2)汾河,渭河。
(3)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到下游华北平原,水流变换,大量泥沙沉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河。


本题解析:
(1)本题是地理位置的考查,A是宁夏平原,B是河套平原。
(2)本题考查黄河的主要支流名称。
(3)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从水土流失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8分)读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境内。由于地处荒凉,最接近的城市是甘肃省的酒泉市,因而名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材料二:我国第一次设立的茶马司是在1074年(宋熙宁七年)的秦州(今天水)茶马司。至今,在天水麦积山石窟东崖26窟左壁留有宋大将王韶上奏:“西人所嗜者惟茶,当以马至边贸易,因置茶马司”的刻画。
(1)比较甲、乙河流的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及影响因素。(6分)
(2)说出丙丁两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及解决的具体措施。(4分)
(3)简述我国在酒泉建设卫星发射中心的环境条件。(4分)
(4)简述当年将茶马司置于天水的主要区位因素。(4分)


参考答案:
(1)甲河与乙河相比,水量较丰富,含沙量较小,无结冰期。原因:甲地年降水量较丰富,植被覆盖率较高,位于亚热带、冬季气温在0℃以上。(6分)
(2)水源不足?丙地引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丁地引黄河水灌溉(4分)
(3)该地区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全年少雨,能见度好,环境条件很适合卫星发射。(4分)
(4)天水地处温带与亚热带,半湿润与半干旱区交界区,属于农牧交错地带,其以东以南产茶叶,以西以北产马匹。(4分)


本题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甲位于秦岭以南地区,乙位于黄土高原是渭河的一条支流。两河的水文特征应从径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进行对比;水文特征的差异原因应从两地气候、降水、气温、植被等方面分析。
第(2)题,丙地位于河西走廊地区,丁位于宁夏平原一带。两地均位于内陆地区,为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水源不足是两地农业发展制约因素。为解决缺水制约因素,两地因地制宜丙地引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丁地引黄河水灌溉。
第(3)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内陆建在戈壁沙漠的绿洲上,为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大气污染轻、透明度较高。有利于对飞船的发射观测。
第(4)题,该题应从其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和交错性方面以及对应物产方面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甘陕一带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河流水文特征、农业区位因素、航天发射场的区位条件和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应注意1.水文特征应从径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进行分析。2.农业区位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温差;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3.星发射场的选址主要考虑气象、纬度和地形等自然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