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5:49:56
1、单选题 日本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本州岛以东海域发生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震后大量核污染水从遭到破坏的福岛核电站流入海洋。读图,完成题。
小题1:日本发生特大地震时,北京正值
A.上午
B.正午
C.下午
D.傍晚
小题2:核污染水大量流入海洋可能会造成
A.环太平洋地震带地壳活动频繁
B.本州岛东部沿海发生海啸
C.日本暖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D.北海道渔场渔业减产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日本当地时间即东九区区时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而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较东九区区时晚一个小时,故北京时间为3月11日13时46分,属于下午。
小题2:直接抓住题干信息,水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地震、海啸和洋流都与水污染的危害无关,而水污染可能影响渔业生产,故选D项。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区时计算的基本规律: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东加西减。并结合水污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是(?)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自转
C.太阳的运动
D.地球公转运动和相对不变的地轴倾角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由于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即形成了黄赤交角的存在,而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黄赤交角存在对地球公转的影响。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落实。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该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时间长度T为
A.1太阳日
B.1恒星日
C.1回归年
D.1恒星年
小题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10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3月14日上午闭幕。大会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
A.①点附近
B.②点附近
C.③点附近
D.④点附近
小题3:大会期间,我国昼夜情况
A.昼越来越长
B.夜越来越长
C.昼夜平分
D.昼长大于夜长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小题1:图示T表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1个回归年。
小题2:3月5日---14日,位于春分日之前,故位于①位置。
小题3:大会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我国昼长越短,而由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故我国昼逐渐变长。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某年6月22日,“网络天文爱好者协会”的四位会员图示了各自所在地的太阳
视运动状况,四幅图如下,试完成:
四位会员所在的纬度,由低到高的正确排序是:(?)
A.丙 甲 乙 丁? B.乙 甲 丁 丙? C.甲 丙 丁 乙? D.甲 乙 丙 丁
对纬度介于甲乙之间的人们来说:(?)
A.正午时,太阳位于人们的北方上中天
B.正午时,太阳位于人们的南方上中天
C.6月22日这一天,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到西南方向落下
D.6月22日这一天,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到正西方向落下
从正午太阳高度来看:(?)
A.丙地与甲地可能在某一日相等
B.丙地全年小于乙地
C.6月22日,甲乙之间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6月22日,甲以南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参考答案:D? B? B
本题解析:甲地日出接近正东,正午太阳高度大,说明接近赤道,纬度最低;乙正好出现极昼,为北极圈;丙地出现极昼,并且纬度高于北极圈;丁为北极点。
纬度介于甲乙之间,即在赤道与北极圈之间地区,地平圈以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北半球偏于南方,正午时,太阳位于人们的南方上中天。6月22日这一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到西北方向落下。
丙地与甲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直射点必须位于二者之间,而实际不存在此种情况。乙、丙两地位于北极圈及以北地区,乙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全年比丙近,所以正午太阳高度丙地全年小于乙地。图中四地都位于北半球,6月22日,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图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题。
1.该地位于2.图中a点表示的这一天
A.南半球中纬度
B.0°~23°26′S之间
C.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D.0°~23°26′N之间
E.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F.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G.太阳直射赤道
H.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参考答案:1. D
2. A
本题解析:1.根据该地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该地位于赤道与回归线之间,12月22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该地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a表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