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5:31:38
1、综合题 (12分)读浙江省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省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及沿海地带。(2分)
(2)图中A城市的名称是_______,其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区位因素有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4分)
(3)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城市化水平已达56%以上。但浙北、浙南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差异较大。造成浙江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分)
(4)图上L线为甬台温铁路。该铁路沿线的土壤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_;沿途的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是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1)河流沿岸、铁路沿线(2分)
(2)A杭州市(l分)?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省会(政治中心)等(写对三点就给满分)(3分)
(3)浙南地区丘陵、山区面积相对较大,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等(3分)
(4)红壤和水稻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浙江省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铁路沿线及沿海地带。
(2)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图中A城市的名称是杭州市,其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区位因素有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省会(政治中心)等。
(3)浙南地区丘陵、山区面积相对较大,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等,所以浙江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4)根据图示:图上L线为甬台温铁路。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壤有酸性的红壤和水稻土,所以该铁路沿线的土壤主要是红壤和水稻土;沿途的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两种形式:移地式城市化与就地式城市化。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①、②、③分别表达的产业是?(?)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小题2:造成该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区位选择变化
C.职业收入差异
D.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城市化过程的特点有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增加,从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渐减少,第三产业人数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据此读图,结合图例可以判断,图中①、②、③分别表达的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A 对,B、C、D错。
小题2: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城市化水平越高,一般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升级,高技术产业部门占的比重越大,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高,对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对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需求增加,导致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所以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升级,D对。人口增长快,如果经济水平低,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以第一产业为主的职业结构不会改变,A错。职业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城镇的产业结构,城镇的区位选择不是主要原因,B错。职业收入的差距始终存在,也会长期存在,不是职业结构变化 的主要原因,C错。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按联合国标准,如果一个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 以上 或≥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 以上 ,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中左图是我国部分省区年龄≥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图。
材料二?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下图中右图表示“泛珠三角”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状况(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人口流向示意图。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区有(除辽、豫外):?。试分析这些省区老龄化产生的共同原因。
(2)材料二中,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___________(变大/变小),试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1)沪、苏、津、粤。(2分)
原因:①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口所占比重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生活质量改善,人的平均寿命延长。(4分)
(2)变小(2分)
原因:①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或理论承载密度变大);②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问题。(1)≥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 以上即为老龄化,读图即可。我国老龄化省区主要分布于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可见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且由于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导致人口增长缓解。(2)人口承载状况是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故主要通过区域联系影响的实际人口密度的变化和理论承载密度的变化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表示不同的区域,实线表示明显的区域界线。虚线表示不明显的区域界线。ABC所表示的区域界线可能是:
A.中国、福建、福州
B.中国、季风区、福建
C.中国、季风区、外流区
D.中国、长江流域、闽江流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的概念。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区域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但不一定具有明确的界线,一般行政区划具有明确的界线,而自然区划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界线具有过渡性。中国和福建为行政区具有明确的界线,季风区为自然区,界线具有过渡性。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目前青藏铁路已正式开通运营,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长途交通运输方式引入西藏,为西藏提供全天候、大运量的通道,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西藏对外交通联系的条件,西藏又一次成为“眼球”的焦点。请根据“青藏地区简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玲玲的父母七月从上海到西藏拉萨旅游,请你给他们一些温馨的提示?
(2)玲玲的父母在图一中A城品尝了独特、美味的由高原特有农作物?酿制的美酒,藏民告诉他们,西藏虽然气温低,但这里的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高,请你为玲玲的父母解答困惑?
(3)在图示铁路建设过程中,一些平坦的高原面上修建如图二所示的模拟自然山坡工程,你认为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1)高原缺氧环境,进藏前一定要休息好,可准备好氧气袋;高原空气稀薄,紫外线强,需准备防晒物品;西藏昼夜温差大,建议加带衣服;西藏生态环境脆弱,请保护自然环境;尊重当地宗教和习俗。
(2)青稞?空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光照强,光合作用强;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呼吸作用弱,这样养分元素积累较多,产量较高。
(3)主要是为了便于野生动物的活动与迁徙。
(共6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青藏高原。(1)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和人文环境特征:少数民族聚居,宗教文化浓郁;(2)A为拉萨,主要的粮食作物为青稞;青藏高原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于河谷地带,由于青藏高原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故利用养分的积累;(3)图示反映铁路建设过程中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为野生动物的迁移留有通道。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