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6-28 15:30:5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是因为
[? ]
A、热带雨林的气温很高
B、热带雨林的蒸发量很大
C、热带雨林的植物生长旺盛
D、热带雨林中的土壤一般很贫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在草原区,利用现代技术掘井扩大水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掘井愈多,愈有利于草地生态保护
B.水井周围的草地,获得最充足的水源而长势最茂盛
C.机井数量不断增多,经济效益也就不断增长
D.牲畜不断增多,水井无限制增加,草地最终将毁灭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卷分析:在草原地区,合理的开采地下水,可提高草质而利于畜牧业发展,但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下降,不利于草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而由于围绕饮水井周围,牲畜过多而出现过度放牧,导致井周围植被破坏严重,而出现斑点状的荒漠化圈,D正确。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的区域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材料一?黄河上游水电的开发,形成了一个有极大调节能力的阶梯电力群,在西北电网中具有供电质量稳定、可靠性强、运行方式灵活等优点.黄河水电公司在黄河上的电站建设中,针对水环境保护、空气污染防治、固体废气物处理、植被保护、水土流失等项目,都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并与工程建设同步实施,取得了明显成就。
材料二?局部地区矿产资源和城市分布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黄河上游为何能够形成阶级电站群?
(2)图示金昌-白银-兰州一带有色金属工业较为发达,但酸雨较少,简析原因。
(3)甲地形区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试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4)乙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东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分析此地带能成为“丝绸之路”线路的原因。


参考答案:
(1)河流流经高山峡谷地区(或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深处内陆,降水少
(3)自然原因地处内陆,降水稀少,风力大,植被稀疏,土质疏松,人为原因是过渡垦殖,破坏植被等不当的经济活动
(4)河西走廊地形平坦,水源丰富,农牧业发达,人口较为密集,经济繁荣,历来交通发达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在河流上修建水库,则水库下游的河流水位会产生明显的变化。下图是我国东部某河流水文站测得的修建水库前后的水位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水库建成后,该水文站测得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
A.2月~4月?
B.5月~7月?
C.7月~8月?
D.9月~10月
2、修建水库后,可能使河流下游地区
[?]
A.洪涝灾害频繁?
B.诱发地震、滑坡?
C.河床泥沙沉积严重
D.某些鱼类减少或绝迹


参考答案:1、C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在黄河中游有两座水利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三门峡水库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冲沙功能,致使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水库几近报废。新建的小浪底水库充分考虑了调水冲沙功能。2006年6月15日至7 月3日,小浪底进行了第五次调水冲沙,黄河下游河道得到全面冲刷,下游河道过流能力显著增强。据此回答1~3题
1、致使三门峡水库淤积的泥沙主要来自
[? ]
A、黄河上游
B、黄河中游
C、黄河下游
D、黄河全流域
2、小浪底水利工程比三门峡水利工程①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②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 ③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④更能充分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选择在6月15日至7月3日进行调水冲沙的主要原因是
[? ]
A、此时黄河流量小
B、降低库容可为防汛作准备
C、此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D、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


参考答案:1、B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