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5:29:30
1、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1一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E.发展水平
F.生活特点
G.发展方向
H.发展条件
参考答案:1. B
2. C
本题解析:1.该组题考查学生对区域含义、特征的理解。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城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图中能表达出的区域特征只有B项。
2.题目中的图示为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及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简图,其分界线大体为400毫米、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并隐含了区域划分及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28分)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261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 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图甲)
材料二? 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图乙) 
(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4分)西宁的城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4分)
(2)1996-2008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12分)
(3)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8分)
参考答案:
(1)海拔高,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4分)地形?河流(每空2分)
(2)耕地:比重下降(2分)?
原因: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4分)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2分)?
原因: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4分)
(3)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耗能产业比重大。(2分)
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每点2分,满分6分)
本题解析:
(1)西宁位于青藏高原,那里海拔高,夏季凉爽,所以可避暑。西宁的气温日较差较大,夜晚气温低,所以要带毛衣防寒。西宁位于湟水谷地,城市沿河分布,城市形态受地形、河流影响,呈带状分布。
(2)读材料一图,可以看到,耕地的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的比重上升
随着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增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退耕还林、还草,也使得耕地面积减小。
(3)读材料二图,可以看到西宁工业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耗能产业比重大。
高耗能产业比重大,导致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开采资源导致生态破坏;工业生产排放酸性气体、粉尘、废水等污染环境;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高端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基础,因此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我国各类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主要的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却普遍面临着能源资源短缺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开发。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订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
读图 “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完成小题。
小题1:箭头①和③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A.管道运输
B.高压输电
C.水陆联运
D.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
小题2:有专家指出,④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有关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沿途有些地区潜水面较低,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②沿途有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③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④沿途地区主要地处半湿润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⑤沿途地区有大量海水的侵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小题3:②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是
A.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B.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
C.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
D.解决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紧张问题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由图可知,线路①为西电东送的北路,③为西电东送的南路,均为高压输电;
小题2:由图可知,④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的原因有,沿途有些地区潜水面较低,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上升,导致沿途有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沿途地区主要地处半湿润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量大于降水量,A正确;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造成水污染,不会造成盐碱化,该线路不在海岸线附近,不会造成大量海水的侵入。
小题3: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西气东输不会彻底解决东部能源紧缺的问题,故C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读黄河水系和部分河段景观图,回答问题。(19分)
小题1:甲图所在地是黄河_____游重要的农耕区_______________平原。该平原位于我国四大干湿地区中的_______________地区,这里可以发展种植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乙图反映的是长期在_____侵蚀切割下形成的_____地貌,该地貌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其中面积较大的残留高原面称为_____,孤立的土丘称为_____。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3点)。
小题3:从龙羊峡到青铜峡是黄河水能最丰富的河段,该河段水能丰富的原因是_____
小题4:黄河容易发生凌汛现象的河段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凌汛发生的时间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黄河下游流域范围细长狭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上?河套?干旱?黄河流经该平原,有丰富的灌溉水源
小题2:流水?黄土?千沟万壑(沟壑纵横)?黄土塬?黄土峁
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悠久,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3分)
小题3:该处黄河由地势第一级阶梯流向第二级阶梯,落差很大;又有洮河、湟水等支流汇入,水量大增。(2分)
小题4:内蒙古?山东?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2分)
小题5:河床高出两岸,为地上河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甲图为河套平原,位于黄河的上游地区,河套平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黄河流经该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小题2:根据图示:乙图为黄土高原,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其中面积较大的残留高原面称为黄土塬;孤立的土丘称为黄土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具体是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悠久,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小题3:黄河由地势第一级阶梯流向第二级阶梯,落差很大;又有洮河、湟水等支流汇入,水量大增。所以从龙羊峡到青铜峡是黄河水能最丰富的河段。
小题4:发生凌汛的河流流向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所以黄河容易发生凌汛现象的河段位于内蒙古、山东等省(区),凌汛发生的时间是在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
小题5:本题考查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黄河下游流域范围细长狭窄的原因是河床高出两岸,为地上河,所以无补给河流。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1~2题。 
1、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
A、西南区
B、西北区
C、南方区
D、北方区
2、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两北区和两南区
D、西北区和南方区
参考答案:1、C
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