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答题模板《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6-28 14:57:4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刘东生院士根据中国黄土沉积,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近年来我国沙尘暴频繁发生,除了人为破坏植被等原因外,是否与自然界周期性气候的演变有关?据此完成11~13题。
小题1:“自然界周期性气候的演变”的“周期”是指?
A.人类出现以前的气候变化
B.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波动
C.由于地球运动导致气温变化
D.产业革命以后世界气温出现的波动
小题2:有关“中国黄土沉积”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B.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在地方的矿物成分极其相似
C.黄土沉积时亚欧大陆内部可能为冰川覆盖
D.黄土中含有大量的水生动植物化石
小题3:250万年以来,冬季风为黄土搬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加强了堆积物的成土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的冰期,黄土堆积速率很高,成土作用较弱
B.温暖的间冰期,黄土的堆积速率较高,成土作用相对加强
C.寒冷的冰期,为碎屑物质的搬运提供的动力小
D.温暖湿润的间冰期,成土作用减弱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气候变化有三个尺度: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从题意分析可知是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波动。
小题2:黄土是重要的风力作用沉积物,它的沉积有一定的顺序,与当地矿物成分不同,黄土搬运需要强大动力,冰川覆盖时,气压高,搬运作用就强,因此C正确。
小题3:寒冷时期,冬季风强势,搬运作用强,因此堆积速率高,成土作用弱,因此A选择正确,C错误。温暖时期,降水较多,因此成土作用增强,因此B、D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读图,与阴影部分含义相符的一项是(?)

A.核能
B.地热能
C.水能
D.煤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资源的分类。A项核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不符合;C水能不属于新能源;不符合;D项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也不属于新能源;不符合。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干物质是指有机质在60℃~90℃的恒温下,充分干燥,余下的有机物的重量,是衡量植物有机物积累、营养成分多寡的一个重要指标。读下图“高原和平原冬小麦生长期内干物质累积曲线图”,图中信息显示,高原地区冬小麦收获时的干物质量大于平原地区,对这种结果影响较小的是

A.热量充足
B.光照强
C.昼夜温差大
D.生长期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所以光照强。大气保温效应差,所以昼夜温差大,积累的养分多。气温较低,作物成熟需要的生长期长。所以积累的干物质量大于平原地区。山东的平原地区比青藏高原的热量充足,干物质积累量却小于青藏高原,说明热量影响较小,A对。B、C、D错。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有

[? ]


A.青藏高原抬升
B.海平面上升
C.南极永久冰川面积扩大
D.旱涝灾害频率降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总趋势是,白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CO2制造O2,夜间则消耗一定数量的O2,由此导致静风林区CO2浓度的日变化。图中(图4)示意(60°N,80°E)附近某静风林区CO2浓度日变化。完成下面各题。
1.日出时,CO2浓度变化趋势为2.该地所在地区及其森林类型为
A.继续上升
B.开始下降
C.继续下降
D.开始上升
E.北美、常绿阔叶林
F.朝鲜半岛、落叶阔叶林
G.东欧、针阔叶混交林
H.西伯利亚、针叶林


参考答案:1. B
2.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运用能力(光合作用)。
1.日出时,绿色植物从夜间的消耗O2,到开始光合作用,利用CO2制造O2,则CO2浓度开始下降。
2.结合当地的经纬度位置(60°N,80°E)判断为俄罗斯北部,位于西伯利亚地区,故植被类型属于亚寒带针叶林。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