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4:41:48
1、综合题 读沿36°N的地形剖面图和图中a、b两地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与a地相比,b地冬季降水的特点是 ,并简述其原因。(3分)
(2)简述甲、乙两地河流共同的水文特征。(3分)
(3)试分析乙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3分)
(4)乙国的工业主要分布在 ,简述其主要原因。(3分)
参考答案:(1)b比a地降水量大。(1分)
原因:(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西北风南下,经过海域后增温增湿,在山地的迎风坡形成丰富的降水。(2分)
(2)①河流水量丰富;②径流季节变化大;③(上游流经山地)落差大,水能丰富;④无结冰期;⑤含沙量较小。(任答三点得3分)
(3)①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壳活跃;②多山地,地势起伏大;③气候湿润,多暴雨。(3分)
(4) 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南部沿海地区) (1分)
原因:①本国矿产资源匮乏(便于进口原料);②国内市场狭小(便于出口产品);③多良港(海运便利)(任答两点得2分)
本题解析:(1)结合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甲位于朝鲜半岛,而乙位于日本,冬季该地区受西北季风影响,a地区受西北风影响,降水量较少,而b地区位于日本的西北侧,为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2)河流水文特征应从河流的流量、流量的季节变化、冰期、含沙量和流速、水能资源等方面分析,注意结合两地的气温、降水量资料综合分析。(3)乙地为日本,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处,故多火山地震。且地形起伏大,受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多暴雨,故多滑坡、泥石流灾害。(4)乙地为日本,其工业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沿海和濑户内海沿岸,主要受本国的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和本国的海运优势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气候类型的判断、河流水文特征和洪涝灾害的形成等内容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经纬度位置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并能结合地形对降水量分布的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基本内容和自然地理环境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等内容分析即可,注意结合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综合分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图为锋面气旋示意图。该锋面系统表示的是( )
A.北半球的冷锋
B.北半球的暖锋
C.南半球的冷锋
D.南半球的暖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标志为冷锋标志,故BD错误;冷锋锋线后为冷气团,锋线前为暖气团,所以暖气团在北,冷气团在南,由此推断该地位于南半球,故C正确。
考点:锋面系统。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自2014年1月4日至6日,长沙迎来入冬第一场雪。读下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 4 日星期五 | 夜间 | ? | 中雨 | 低温0℃ | 东北风 | 3~4 级 |
| 5 日星期六 | 白天 | ? | 雨夹雪 | 高温5℃ | 东北风 | 3~4 级 |
| 夜间 | ? | 小雪 | 低温-2℃ | 北风 | 3~4 级 | |
| 6 日星期日 | 白天 | ? | 晴 | 高温3℃ | 北风 | 3~4 级 |
| 夜间 | ? | 晴 | 低温-4℃ | 北风 | 3~4 极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此时为1月份,冷气团势力较强,冷气团南下与暖气团相遇,暖气团被迫抬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大风、雨雪、降温等天气,过境后被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由图表可知,长沙出现降雪,之后天气转晴,气温降低,应为冷锋过境。
小题2:干旱是由于受反气旋(高压)控制而形成的,A错;洪涝灾害是由于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造成的,而锋面系统和气旋系统都可能产生降水,B错;冷锋系统中,冷气团势力强,在冬春季节会导致寒潮天气,C正确;台风是由气旋系统造成的,D错。
小题3:①天气系统中,冷暖气团箭头大致相对,暖气团被迫抬升,说明冷气团势力较强,且锋面坡度较陡,雨区范围较窄,降水在锋后,应为冷锋;②天气系统中,冷暖气团箭头大致同向,暖气团徐徐爬升,冷气团有回转运动,说明暖气团势力较强,且锋面坡度较缓,雨区范围较宽,降水在锋前,应为暖锋;③垂直气流上升,中心形成低压,应为气旋系统;④垂直气流下沉,中心形成高压,应为反气旋系统。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沿60°N纬线所作的某月平均气温和气压水平分布变化示意图”。
【小题1】在正常情况下,此时( )
A.亚欧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B.南极洲的温度低于北冰洋
C.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流动
D.图中两条曲线呈负相关
【小题2】关于a、b、c所穿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区域正午太阳高度小于b区域
B.b区域受蒙古高压控制
C.c区域白昼时间比b区域短
D.c区域附近有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小题3】关于d、e、f所穿区域的正确说法是( )
A.d区域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B.e区域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
C.f区域是人口密集
D.d区域容易形成凌汛灾害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可知,60°N大部分地区气温低于0°,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温,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则亚欧大陆较同纬度的海洋上气温较低,等温线应“凸高为低”,说明等温线应向气温较高的低纬地区(向南凸),故A错误;北半球冬季南极应为气温最高季节,故B错误;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受南亚东北季风影响,北印度洋洋流应自东向西流,故C错误;北半球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亚欧大陆上应较同纬度的海洋气温较低,故形成冷高压控制,图中两条曲线呈负相关,故D正确。
【小题2】读图可知,a所穿的区域为北美洲,b所穿的区域为北大西洋,c所穿的为亚欧大陆,abc位于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昼长相等,故A、B错误;由上题可知,此时为冬季,在大陆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故C错误D正确。
【小题3】d所穿区域为亚欧大陆北部,以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植被为针叶林,故A错误;e所穿区域为太平洋北部,故B错误;f所穿区域为北美洲北部,人口稀少,故C错误;d所穿区域为亚欧大陆北部,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且结冰期长,易形成凌汛,故D正确。
考点:区域世界地理。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地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10分)
【小题1】研究表明: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为二氧化碳,其增多产生温室效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变暖海平面上升原因是______ (2分)
【小题3】据图分析“温室效应”对下列地区农业生产将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温带耕作业发达地区_ (2分)。
②亚寒带某些地区__ __(2分)。
③阻止气候变暖的措施有 __(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二氧化碳能吸收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 ②森林面积减少导致吸收二氧化碳数量下降。
【小题2】①冰雪融化 ②海水受热膨胀
【小题3】①蒸发加强干旱加剧 农作物产量下降 ②热量条件改善,利农作物增产③植树种草 防止森林火灾 多使用清洁能源 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本题解析:
【小题1】研究表明: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为二氧化碳,其增多产生温室效应原因是:①二氧化碳能吸收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②森林面积减少导致吸收二氧化碳数量下降。
【小题2】变暖海平面上升原因是①冰雪融化②海水受热膨胀。
【小题3】据图分析“温室效应”对下列地区农业生产将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温带耕作业发达地区:蒸发加强干旱加剧,农作物产量下降。
②亚寒带某些地区:热量条件改善,利农作物增产。
③阻止气候变暖的措施有:植树种草 防止森林火灾 多使用清洁能源 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点评: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