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3:39:25
1、综合题 读“全球环境基金融资的项目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参考答案:(1)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国际水域;臭氧的消耗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命支持系统,当前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
(3)臭氧层空洞;工厂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排放大量的氟利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6 分)阅读下列材料及图表,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①)、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②)。
材料二:黄土高原降水分布(图③)和图③ 中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
(1)结合图②,分析说明图①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6 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10 分)
(3)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Ⅰ: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坡。
方案Ⅱ:以植被措施为侵蚀治理的主要措施;但必须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请你在图③ 的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10 分)
参考答案:
(1)降水量小于450mm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mm时,森林覆盖率会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600mm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
(2)该县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且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水土流失加重。该县重工业比重高,如果在开发利用中不注重环境保护,就会导致水土流失加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甲地选择方案二。理由:甲地年降水量超过450mm,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乙地选择方案一。理由:乙地年降水量小于450mm,森林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强度成正比,工程性措施效果更好;降水较少,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更好。
本题解析:
本题以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和治理为背景,考查考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1)直接根据图A土壤侵蚀随降水量的变化分段分析,并注意结合图B信息。
(2)结合该县的降水量分布,该县位于陕西省北部,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而由经济结构表反映该县第一产业比重高,其中又以种植业为主,故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当地植被,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中以重工业为主,则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3)回答本问要与第(1)小题相结合。甲地降水量大于450mm,因此应采取植树造林为主的治理方案,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乙地年降水量小于450mm,由于森林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强度成正比,因此采取工程性措施效果好一些,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再也想不起你的颜色/你是否真有过那些湖蓝、碧蓝、湛蓝/深蓝、孔雀蓝/”———于坚《哀滇池》。图1示滇池及周边地区,图2示意昆明人口与滇池水质随时间变化。
图1?图2
(1)分析造成滇池水质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
(2)简述滇池水质变化带来的危害。(6分)
参考答案:
(1)(9分)
城市扩大,人口增加;(3分)?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剧增;(3分)?围湖造田造成湖泊库容减小,自净能力减弱。(3分)
(2)(6分)
危害人体健康;危害水生生物;影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造成湿地自净能力下降;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以上任意回答3个即可得6分
本题解析:
(1)滇池水质变化的人为原因,是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观察图发现,滇池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生产生活污水增多,为扩大城市面积占有原来的土地利用类型。
(2)水质变坏的危害从对人体健康、生物、土壤、生态环境都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工农业产品质量。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右图为我省某地农村土壤污染因果联系图。完成下列要求.
小题1:将下列备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人图中恰当的位置。
A.饮用水
B.水生生物
C.食品
D.农田污水
E.农作物? F.水体? G.固体废弃物
小题2:据图分析,为使土壤免受污染和破坏,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小题1: 右图
小题2: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展生态农业。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农业使用化肥、农药使土壤受到污染的因果关系。注意因与果的对应关系。第(1)题,农药、化肥、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引起农作物、食品受污染和使用污水灌溉造成饮用水、水生生物受污染,进而危害人体健康。第(2)题,从上题的关联图中可得知,从防治污染源入手,防止土壤污染。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有报道说:“某年3月28日11时左右,N市出现了光化学烟雾”。为此,环保部门开展了调查。(共8分)
资料1:“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其表现之一是对眼睛有明显刺激。产生“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条件是:①有较高浓度的一次污染物(如NO2等);②有强烈太阳光和较长时间的日照。
资料2:3月24日-28日有关空气污染物的日平均值如表5所示。
| 监测项目 | SO2 (mg/m3) | NO2 (mg/m3) | 总悬浮微粒(TSP) (mg/m3) |
| 3月24日 | 0.034 | 0.022 | 0.266 |
| 3月26日 | 0.036 | 0.042 | 0.361 |
| 3月28日 | 0.089 | 0.065 | 0.462 |
| 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 0.115 | 0.112 | 0.130 |
| 日期 | 3月26日 | 3月27日 | 3月28日 |
| 日照时数 | 4小时 | 3小时 | 4小时 |
| 日照时间 | 11:00-15:00 | 12:00-15:00 | 12:00-16:00 |
| 风速状况 | 静风 | 静风 | 静风 |
| 霾 | 无 | 无 | 有 |
| 天气状况 | 阴转晴 | 多云 | 晴间多云 |
| 调查项目 | “雾”的目击情况 | 因不适而就诊人数变化(医院就诊情况调查) | |||||
| 见到 | 未见 | 不清楚 | 眼睛 | 上呼吸道 | 头昏、疲劳 | 无反应 | |
| 结果 | 55% | 23% | 22% | 不明显(无因空气污染而受损病例) | 略上升 | 不明显 | ? |
参考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考查考生对探究问题完整过程的了解。
(1)上升,总悬浮微粒(或TSP)。
(2)B
(3)不可以。
理由:
①NO2 (或NOx)浓度不高;②日照时数短,不利于光化学烟雾的发生;③3月28日11时左右没有日照,光化学烟雾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更小。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