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3:38:44
1、单选题 读下表,回答7---8题。
2010年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的数据资料(注:甲、乙分别代表两地的震中)
小题1:两地地震
A.属于不同的地震带
B.死亡人数的差异与震源深度无关
C.震中相距约6000千米
D.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小题2:两地的地理特征是
A.7、8月份降水丰富
B.沿岸受寒流影响
C.城市化水平高
D.二战后,为人口迁入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2: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利枢纽Q对R河下游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2)说出M地形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
(3)写出图中EF段铁路线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区位优势。
参考答案:
(1)调节径流变化,具有防洪、灌溉和发电的功能;使河流含沙量减小,减少河床淤积;减少下游凌汛危害,遏制黄河断流现象。
(2)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人为因素主要是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以及开矿等
(3)包兰线
铁路线基本上沿着河流(黄河)谷地行进(分布)。地势低平,工程量小,筑路费用低;沿线地区农牧业和工矿业较发达、城市数量较多、人口相对密集,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甲、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小题1:甲、乙气候类型的分布都
A.处于迎风坡
B.向高纬延伸
C.随附近洋流流向延伸
D.向低纬延伸
小题2:关于甲、乙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气温年较差小
B.甲降水季节变化大
C.乙年平均气温低
D.乙夏季降水丰富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植物生长量四要素随纬度分布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代号与各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蒸发量
B.②—降水量
C.③—植物生长量
D.④—气温
小题2:影响②曲线在纬度20°附近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热量
B.水分
C.植被
D.土壤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分析,①在赤道附近数值最大,根据最大值判断,若是温度曲线,则气温接近50°C,所以不可能是温度,该纬度受赤道低压带影响,降水在2000mm以上,所以应是降水量,不是蒸发量A错。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气候,植物生长量大,纬度升高,植被减少,植物生长量少,②是植物生长量,不是降水量,B错。③曲线在20°-30°纬线附近数值最大,,这里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旺盛,赤道附近因降水多,阴天多蒸发较少,所以应是蒸发量,C错。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读图可以判断,④是气温曲线,D对。
小题2:②曲线是植物生长量,在纬度20°附近数值最小,主要是因为气候干旱,水分少,形成了沙漠气候区,以荒漠植被为主,所以生物量小,B对。②曲线两侧地区或热量多,或热量少,生物量都比该地大,所以A错。植被小的原因是气候干旱,水分少,C错。土壤是影响因素,不是决定因素,D错。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地区胜利建成。下圈为南极地区的自然物质运动示意圈,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圈中南极地区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大气输送②和⑤为降雨
B.④为蒸发⑤为降雨
C.③为蒸发④为升华⑤为降雪
D.图中水循环为内陆循环
小题2:解决南极洲科学考察和生活所需能源,最适宜开发利用的是
A.地热能
B.风能
C.煤炭
D.太阳能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水循环。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极地地区水循环比较特殊。②为水汽输送,②为降水,⑤一般为降雪;④为升华;③为蒸发;图中水循环为海陆间水循环。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小题2:南极的环境为烈风、酷寒、干燥。所以最适应开发利用的能源为风能。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