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5:07:56
1、单选题 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简,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北方广大地区都属于北方方言区,虽有差异,但能沟通;而在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还会分多种方言,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产生这种语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A.南方多丘陵、山地,交通比较闭塞
B.北方民族比较单一
C.南方文化历史悠久
D.北方方言通俗易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差异。南方语言差异大说明交流少,主要从地形和交通的影响分析。
点评:具有一定的考查意义,角度较新颖。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2分)
资料一:见图1。
资料二:见图2。
资料三:见图3。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等。(3分)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在地形坡度
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4分)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多选题)。(3分)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为治理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在此建设的防护林体系为?。(2分)
参考答案:(1)水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
(2)旱地?增大?(3)B? C? D?(4)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流域综合开发及治理等知识 ;考查获取图表信息、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1)由图15图例可知,当地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加之该区域地形高低落差大,包括我国横断山区在内,故淡水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2)由图16可知,三峡库区土地类型是旱地。由图17可得结论,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大。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流失侵蚀加剧。其结果是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湿度减小,肥沃的表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流失的土壤在河道、湖泊淤积,使其泄洪能力降低,可能引发水旱灾害频繁。而植物种类增长应该是生态环境改良的结果。
(4)考查我国的防护林体系。
本题难度:一般
3、填空题 当日均温度稳定上升到10°C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能活跃生长,把≥10°C持续期内的日均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活动积温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读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图10),回答22—23题。
小题1:有关我国温度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带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B.暖温带内各地的活动积温都相同
C.温度带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
D.亚热带可进一步分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
小题2:积温条件会影响区域?(?)
A.粮食作物熟制
B.科技发展水平
C.农作物种类
D.水旱灾害分布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2:AC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区域的划分。区域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温度带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同时暖温带,内部积温也有差异;温度带是按照积温这一单一指标进行划分的;亚热带可进一步分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所以本题选择CD选项。
小题2:当日均温度稳定上升到10°C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能活跃生长,把≥10°C持续期内的日均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所以积温能够影响粮食作物的熟制,我国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到三熟,而我国北方地区只能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南北方的农作物作用差别也很多。所以本题选择AC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季节冻土日数是指土层中的水被冻结的天数。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描述图中季节冻土等日数线的走向特点并阐释其主要影响因素。(8分)
(2)东北大米粒形短圆,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胶质率高,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蒸煮后出饭率高、粘性较小、米质较脆、饭粒油亮、香味浓郁。在东北种水稻有两种观点。请你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选择的理由。(6分)
观点A:在东北地区广泛种植水稻
观点B:东北地区不适宜广泛种植水稻
(3)近年来中国人到甲地区租种土地现象不断增多,分析其社会经济原因。(6分)
中国气象视频网2013年8月16日讯近期,强降雨“驻守”东北地区,黑龙江、嫩江、松花江等多条流域出现超警戒水位,受持续降雨影响,松花江流域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嫩江上游发生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黑龙江发生、1987年以来最大洪水,黑龙江、嫩江和松花江干流800多处堤防发生渗漏、冲刷、管涌等险情。
(4)根据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此次洪涝产生的自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分布特征:东段为东一西走向(2分)。影响因素:纬度(太阳辐射)(2分)。西段为东北一西南走向(2分)。影响因素:地形(2分)。
(2)观点A:在东北地区广泛种植水稻
原因:东北地区雨热同期;水系发达、多湿地,水源充足;全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地形辽阔平坦,利于机械化;广泛分布着黑土,土壤肥沃;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我国人口多,市场广阔。(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共6分)
观点B:东北地区不适宜广泛种植水稻
原因: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尤其是水稻幼苗是容易受到寒流影响;半湿润地区水资源不足;本地居民以面食为主,距离市场远。
(3)甲地区闲置土地面积较大;两国政策的支持;甲地区土地租金较低;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中国临近甲地区;中国劳动力充足。(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共6分)
(4)7-8月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在此停留时间长,降雨强度大;东北地区地形封闭,地势平坦,水流缓慢;仅靠黑龙江、辽河排涝于区域之外,雨水多时排水不畅、不能及时排洪。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
(1)描述走向特点关键要学生分段考虑,在于学生看图能力,析图等分布特征:东段为东一西走向(2分)、西段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由题意可知,季节冻土日数是指土层中的水被冻结的天数,受当地温度的影响,由图可知走向,而影响温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由于东段走向为纬度平行,且随纬度变化而变化;地形:由于西段的走向是由于大兴安岭的影响。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理由的阐述主要从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热量、温差、降水)、土壤、地形、水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政策、科技、劳动力、地价等分析。同时只要考虑水稻的生产习性——需大量的热量和水。
(3)租地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政策、农业科技、劳动力、市场、地价、工业基础等等。在甲地在我国东北和俄罗斯交界处,所以有政策影响;同时我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地价低;工业基础好,提供化肥等农业必需品和市场广大等等。
(4)洪涝灾害的自然条件分析主要考虑地形和气候,在东北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排除不畅;气候:在8—9月份,影响我国的雨带推移至东北一带,且停留时间长,形成持续性降水;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下列黄河流域沿某纬线的局部剖面图与黄河流域图,回答:(10分)
(1)黄河流域能源十分丰富,但分布不均。在其上中游河段?(能源)丰富;下游广大地区?(能源)丰富。
(2)①省区的简称是?,所处的温度带为?,干湿地区为??
(3)B地形区为?该地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农作物的熟制为?
(4)A地区的地貌特征是:?,A地区典型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是:?
参考答案:(1)水能?石油
(2)?湘?亚热带?湿润地区?
(3)?华北平原?棉花?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4)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夏季且暴雨?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地表缺少植被保护)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