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4:58:36
1、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甲地层中有丰富煤、天然气资源,则该地层往往
A.含有化石
B.有气孔和流纹构造
C.因高温、高压岩石结构、成分改变
D.岩浆上升冷凝而成
小题2:乙处
A.位于大陆架上
B.位于大洋海岭处
C.地质上为断裂构造
D.地壳较厚
小题3:关于该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壳活动频繁
B.多地震,并易产生海啸
C.板块生长边界,海沟多
D.岩层中常见火成岩
小题4:丙岛
A.因板块挤压,大洋板块抬升而成
B.与周边联系少,岛上动、植物具有古老性、特有性特征
C.位于大洋中部,附近缺乏天然避风港湾
D.面积小,地势陡峭,淡水资源贫乏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地层中有丰富煤、天然气资源,说明该地层为沉积岩层,所以可能含有化石,A选项正确;有气孔和流纹构造的为岩浆岩,B选项错误;因高温、高压岩石结构、成分改变性变质岩,C选项错误;岩浆上升冷凝而成形成岩浆岩,D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2:图示乙地水深约为2000米,所以不是大陆架地区,A选项错误;乙地区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大洋海岭位于生长边界附近,B选项错误;根据图示乙地岩层断裂,为断裂构造,C选项正确;乙处为大洋地壳,所以地壳较薄,D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小题3:根据图中琉球群岛判断该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多海沟、岛弧,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容易引发海啸,岩层中常见火成岩。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小题4:丙处是因为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大陆板块被抬升形成的岛弧,岛上的动、植物种类较新,岛弧位于大陆边缘,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岛屿面积小,地势陡峭,淡水资源贫乏。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六大板块示意”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图中地中海的面积将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中海面积将变大, 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B.地中海面积将变大, 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地中海面积将变小, 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D.地中海面积将变小, 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小题2:汶川地震发生与图中的哪两个板块有关
A.B板块与A板块
B.B板块与C板块
C.B板块与D板块
D.A板块与C板块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图1是我国东南部沿海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1中影响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化作用
D.风力侵蚀
【小题2】图1中甲、乙、丙、丁四处附近最可能见到图2景观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质作用。
【小题1】根据该地区等高线分布判断,该地区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且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为湿润地区,故外力作用以河流的侵蚀为主。
【小题2】图示为海岸侵蚀,而甲、丙位于河流入海口,应形成流水沉积地貌,故选乙处。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各题。
1.2007年3月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里氏6.3级地震。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图中示意该位置的是:2.主要位于N板块上的大洲的地理特征:3.当图中M点地表面正午太阳高度为90°时:
A.①
B.②
C.③
D.④
E.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F.淡水资源最丰富
G.流经大陆沿岸的洋流为暖流
H.一月吹陆风,七月吹海风
I.非洲地区为白天
G.欧洲地区为黑夜
拉美地区为黑夜
南极地区为极昼
参考答案:1. A
2. B
3. 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板块分布与世界地理概括。
1.结合图示位置判断③表示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④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②位于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2.图示N板块为南极洲板块,由于冰川覆盖,故淡水资源最丰富。
3.当M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即表示太阳直射点位于20°W,0°,即当地为12时,故非洲位于昼半球;欧洲位于昼半球,南美洲位于昼半球,此时全球昼夜平分。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回答题。
小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小题2: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流向
B.含沙量
C.汛期
D.流量
小题3: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可能对河口三角洲带来的影响是:
A.地下水位下降
B.河水流速减慢
C.淤积速度加快
D.出现侵蚀后退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小题1:据图示等高线在甲乙直接向北弯曲信息可知当地地势总体北高南低,河流总体向南流,故D错。河流一般在中下游进入形成的中期或后期成熟阶段,会出现河湾,并形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由此可知乙地泥沙堆积,为“数家新住处”的形成提供条件,故B对。乙地泥沙堆积,甲地侵蚀,即曲流的西岸是侵蚀岸,故A错。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中下游,故C错。
小题2:内力作用对河流的影响往往表现为先影响某地地形,并由地形的高低起伏影响河流流向,故选A。
小题3: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使泥沙沉积量减少,在海水侵蚀作用下,三角洲可能后退,故选择D。
点评:本题组为2009年广东地理高考试题,难度居中,思维量较大,考查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对地理图像的理解,河湾出现在河流中下游,在河流形成的中期或后期成熟阶段,出现并形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的判断至关重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