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4:34:43
1、单选题 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个省区的危害程度(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个省区的危害程度(十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回答小题。
1.甲和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①土地荒漠化 ②酸雨 ③水土流失 ④寒潮2.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采取的措施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E.改进种植制度
F.优化燃料消费结构
G.退耕还牧
H.改善冬季供暖设施
参考答案:1. D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表格数据,甲在山西最严重,四川、广东都有,而新疆最轻,故判断为水土流失;丙在新疆最严重.四川、山西较弱,判断为土地荒漠化;
2.丁在广东最严重,而广东由于经济发达,酸雨严重。针对酸雨的治理应主要从其产生的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而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分析,故B项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治理。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治理措施一般结合原因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面甲图为某地区地形图,乙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读图回答题
1.该地区长城以南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2.结合甲乙两图分析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E.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F.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G.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H.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参考答案:1. B
2.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可判定该地区长城以南为黄土高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正确答案选B。
2.根据图示,该区合理承载力为30人/平方米,而A、B两地目前人口密度分别为64人/平方米,47人/平方米,人口密度超过该区的合理承载力。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主要考查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环境人口容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从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掌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环境人口容量相关知识。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从形成过程看,寒潮是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减弱—再增强的过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寒潮暴发最有利的条件是2.寒潮若在春秋季暴发,给华北地区造成的天气有
①大风、降温天气 ②扬沙、沙尘暴天气 ③暴雨洪涝天气?④干旱天气3.我国很少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
①青藏高原 ②滇南各地 ③海南岛 ④塔里木盆地
A.强大的气压梯度
B.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
C.单一广阔的陆地表面
D.广阔的高纬度洋面
E.①②
F.②③
G.③④
H.①③
I.①②③
G.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②④
参考答案:1. B
2. A
3. A
本题解析:1.寒潮的发生与冷性高压有关,而冷性高压与冬季风的形成相关联。选择B项。
2.春秋季华北地区气候干燥,寒潮除了能带来大风、降温天气,还能带来扬沙、沙尘暴天气。选择A项。
3.青藏高原和滇南各地因地势高或地势阻挡的原因、海南岛因纬度低的原因,很少受寒潮天气影响。选择A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霾是一种对视程造成障碍的天气现象,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有人也将之称为灰霾天气 。读我国“各区域1971-2000年平均霾日数变化”图(图4),回答下列2题。
1.我国各区域中,霾发生率最低的季节是2.我国能见度最好的区域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E.青藏高原
F.西南地区
G.华南地区
H.东北地区
参考答案:1. B
2. 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资料分析运用能力。
1.图示各地区的区域多年平均霾日数均在7、8月份时最低,故判断为夏季;
2.图示青藏高原的灰霾天气最少,且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故大气能见度最高。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读表及“震中分布示意图”,完成各题。
震级、震源深度与烈度的关系表
1.据表可以看出,烈度与震源深度和震级的关系是2.图中A地位于震中,震源深度为100千米,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纵波)以8千米/秒的速度向外传播。那么位于图中B处的某海轮将于地震发生后约多长时间有震感
(可能参考的数据:√60000≈245,√100000≈216,√230000≈480)
A.烈度与震源深度呈负相关,与震级呈正相关
B.烈度与震源深度呈正相关,与震级呈负相关
C.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都呈正相关
D.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都呈正相关
E.30秒
F.40秒
G.50秒
H.60秒
参考答案:1. A
2. A
本题解析:1.根据表格分析,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小。所以烈度与震源深度呈负相关,与震级呈正相关。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震源深度为100km,AB两地的水平距离为220km,则震源与B点的距离约为245km,245÷8≈30秒。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