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4:04:42
1、单选题 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地域差异是
A.东部优于中、西部
B.中部优于东、西部
C.西部优于东部和中部
D.三个经济地带差异不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于历史时期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中西部早,故东部地区的经济基础由于中西部地区。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的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黄淮海平原地势十分平坦,海拔多在50米以下。从山麓到海滨,可以分为①山麓洪冲积扇平原(缓斜平原)、②冲积低平原、③滨海平原,三个组成部分的地表物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土壤、植被以及农业发展情况都有明显差别。读图完成26~28题。
小题1:关于黄淮海平原三个组成部分的比较,不合理的是
A.面积大小:①>②>③
B.地势高低:①>②>③
C.土壤肥力高低:①>②>③
D.沉积物颗粒大小:①>②>③
小题2:黄淮海平原三部分的共同之处是
A.成因相同:冲积平原
B.气候类型相同:温带大陆性气候
C.植被类型相同:耐盐植物
D.海拔高度相同:50米
小题3:下列关于黄淮海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秋多雨,地势低平,易出现旱涝、盐碱
B.从东向西,盐碱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C.土地限制性因素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最大的是干旱缺水地
D.黄淮海平原西部地区的中、低产田分布较集中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1:A
小题1: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
小题1:本区三个组成部分,面积最大的是中部的冲积低平原部分。故A项错误。
小题1:黄淮海平原三部分都为流水沉积而形成的冲积平原。故A项正确。B项本区的气候都问温带季风气候;C项本区的旱涝地、盐碱地、风沙地均有,故植被差异明显。D项三部分的海拔高度,自西向东递减。
小题1:A项夏秋多雨,故夏季淋盐。错误。B项本区的盐碱化程度自西向东越来越严重。错误。D项西部为缓斜平原,地势略高,土壤肥沃,排水条件少。为高产田集中分布地区。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聚居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住竹楼,着短衣长裙,是因为要适应(? )
A.湿热的气候
B.干旱的环境
C.崎岖的地形
D.多风沙的天气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的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等。西双版纳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湿热的气候导致当地住竹楼,着短衣长裙。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地与其干旱易出现的季节及其主要原因的连线,正确的是:
①?华南地区-----春夏连旱---夏季风未登陆,降水少
②?长江流域—伏旱---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
③?华北地区---春旱---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带还未到达,降水少
④?东北地区---秋旱---雨带退出,降水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题。
小题1:以下工业部门中,最有可能20世纪60—90年代初从日本迁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是
A.服装制造业
B.钢铁工业
C.电子产业
D.化学工业
小题2:该种产业部门的迁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是(?)
A.有利于发挥珠江三角洲能源丰富的优势
B.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C.有利于发挥珠江三角洲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
D.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提供契机
小题3:以下不属于该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条件是(?)
A.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B.低廉的地价
C.优惠的政策
D.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发达国家总是把处于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外转移,20世纪60—90年代初从日本迁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是劳动密集且利润低服装制造业 。
小题2: 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能迅速推进迁入国的工业化。服装制造业的迁入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提供契机。
小题3:20世纪60—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条件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低廉的地价,优惠的政策等。当时中国国内高等教育还未普及,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点评:本题以20世纪60—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为背景考查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就是产业转移。包括 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它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