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4:02:18
1、单选题 某中学地理小组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考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有一高速公路通过,其线路应在
A.a处山谷
B.沿连接ab之间的直线
C.b、c附近200m等高线沿线
D.d处山脊
小题2:在同学们绘制的地形剖面图中,依据上图甲、乙两处连线绘制的是
小题3:面临频繁的旱灾,地理小组建议将居民点集中建在一处水源最丰富的地方,该地应选在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高速公路的选择遵循成本原则,应尽量沿等高线布局,降低修建公路的坡度,降低修建公路的难度,降低生产成本。
小题2:判断地形剖面图一是看两个端点的海拔是否附合,二是看中间的地势起伏状况,由图可知靠近甲处基本在300—400波动,靠近乙处有一山谷接近200,坡度较陡。
小题3:由题干集中建在水源地丰富的地方,因此应建立在河谷地带,由河谷的概念等高线向数值高的凸,因此仅a处为河谷。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为北半球沿海某区域等值线图(图中数据表示海拔高度,单位米)。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a地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 )
A.600m
B.1 400m
C.400m
D.1 000m
【小题2】七月份,当a地气温为20℃时,则( )
A.b地温度为16.4℃
B.b地温度为23.6℃
C.b到c温度变化不大
D.c地温度比a地高
【小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区域可能是山谷
B.b区域可能是大陆坡
C.a地是板块交界处多地震
D.c地一定是海岭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a地的海拔高度是400米,b地的海拔高度是-1000米,所以两地相对高度是1400米,B对。
【小题2】在地上,海拔升高气温降低,但在水面下,没有深度和温度的计算关系,无法计算数值,A、B错。只能判断深度增加,温度下降,在水深超过1000米后,温度随深度增加,变化不大,C对,D错。
【小题3】b区域位于海洋底部,不可能是山谷 ,A错。b区域等值线密集,可能来源:91exam .org是大陆坡,B对。不能判断a地是板块交界处多地震,C错。c地位于水洋底部,等值线较稀疏,可能是海盆,D错。
考点:等值线图,高差计算,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海地地形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某人面北而立,左为东半球,右为西半球,前为热带地区,后为温带地区,则通过地心,与此人所在地点相对的地理位置是:
A.160°E,23.5°N
B.20°W,23.5°N
C.160°E,23.5°S
D.20°W,23.5°S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根据面北而立,左为东半球,右为西半球,前为热带地区,后为温带地区,判断该人所在的经度为160°E,纬度为23.5°S。通过地心,与此人所在地点相对的地理位置纬度相同,但半球位置不同,经度相加和为180°,但符号相反,所以与此人所在地点相对的地理位置是20°W,23.5°N。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我国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表1)和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根据表中信息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变化趋势是( )
A.R河径流季节变化增大,含沙量减少
B.R河上游流水侵蚀作用减弱,下游流水沉积作用增强
C.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
D.河流流域面积增加,区域涵养水源能力增强
【小题2】图中①地以喜阳类常绿阔叶林为主,而②地以喜阴类常绿阔叶林为主,这体现了自然景观的( )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该区域林地和草地面积所占比重增加,水土流失减少,所以R河径流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R河上游流水侵蚀作用减弱,下游流水沉积作用减弱;流域面积没有变化;而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故选C。
【小题2】两地植被的不同是因光照条件不同形成的,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而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因热量的不同形成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水分的不同形成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因水热不同形成的。故选D。
考点:植被的环境效应、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有关地图论叙不正确的是?(?)
A.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B.地图是对地理环境原封不动的缩小
C.地图三要素是指方向、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D.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图。地图绘制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表述会有省略。
本题难度:简单